顶点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32章 元士和院士

第832章 元士和院士


“你们要请陈继儒担任文思学堂山长。”

“他能胜任这个职位吗?”

看着文思院和文思学堂的奏疏,朱由检疑惑道。

作为九大学堂的投资者,他对学堂山长的任命,是有决定权的。

但他实在没有想到,文思学堂竟然要请陈继儒做山长,陈继儒还答应了。

这和他对文思学堂的规划可不符,他成立文思学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工程师。

陈继儒明显不是工程师,也从未听说他培养过这样的人。

如果不是顾忌前些日子刚任命他执掌公民委员会,朱由检会当即否决这个提议。

正想着如何换个人选,吕祥道:
“陈眉公在朝野名声甚大,有他担任山长,文思学堂就不会受其他学堂排挤。”

“他担任山长的消息传出后,已经有很多名士,愿意去文思学堂任教。”

“执掌科学院的徐学士,也愿意和文思院共办学堂。”

这个消息,大出朱由检的意料。

让他进一步认识到,陈继儒的影响力。

此人的能力现在看不出多少,但是却着实能影响一大批人。

这也是朱由检任用陈继儒、把他留在京城的原因——

这个人能欺骗人,有些人也愿意受他骗。

与其放任其在野点评时政,不如纳入新的礼乐秩序。

但他如果敢不自量力影响朱由检的谋画,那就要好好教训。

想着科学院共办学堂的提议,朱由检道:
“你们文思院在外廷,匠官又一直受文官排挤,的确是有些不容易。”

“和科学院共办学堂也好,更方便内廷支持。”

“学堂的名字也要改一下,改称科技学堂。”

挥毫写下四个大字,确定这个学堂的宗旨。

又叮嘱道:

“科技学堂,主要教的是科学和技术。”

“科学何来?请科学院的研究员教导。”

“技术何来?需要文思院的工程师传授。”

“学堂要以学习和发展科技为宗旨,不要顾忌外界诋毁。”

“朕可以承诺,只要科技学堂的学生,拿到技术职称,都可以去科学院、文思院或内廷企业任职。”

包揽了这些学生的就业,让他们不必以科举为目标。

如果有什么发明创造,更是可以授勋授爵。

吕祥就是走这条路升上去的,还被特赐元士,成为工部和装备部的实权官员之一。

但是他的观念却受时人影响,认为匠官非正途,真正想当官还要走科举。

所以他才邀请陈继儒任山长,想要让匠官子弟融入士林。

此时听到皇帝的话,才明白皇帝创办文思学堂的目的不是这个——

皇帝要培养的,就是能做工的实用人才。

有些后悔的他,急忙就补救道:

“承蒙陛下厚爱,臣会和学堂的先生商议,保留文思学院。”

“以后文思院的工程师,会定期去文思学院授课。”

朱由检点了点头,赞许道:

“这个办法不错,文思学院确实该设。”

“以后这个学院,仍旧由文思院监管,优先招收文思院子弟。”

“另外再建百工学院,请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授课,专门培养技术人才,面向外界培训。”

“这可是你们文思院的后备人才所在,不能再轻易让出去。”

吕祥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才认识到自己请陈继儒做山长,险些把文思院的未来让了出去。

如果以后没有人再愿意做匠官,他们文思院迟早会没落。

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守着皇帝专设的文思学院和百工学院,培养愿意做匠官的人。

连设两个学院后,朱由检继续道:
“文思学院和百工学院都是技术类学院,科技学堂还要有科学类学院。”

“科学的基础就是数学,所以要有数算学院。”

“这也是以前文思学堂的优势,你们去年不是考了两个明算科举人?”

吕祥连连点头,心中庆幸不已。

这两个明算科举人,称得上文思学堂的遮羞布。

否则乡试挂零,估计九大学堂的位子都不稳。

这也是他急着请陈继儒的原因,希望多招些擅长科举的人。

想着那些被陈继儒吸引来的名士,吕祥即便知道皇帝不想让科技学堂变成文人的地盘,仍旧道:
“科学是科举之学,是否要设个科举学院。”

“新加入的先生,正好去科举学院做教师。”

这个名字,听得朱由检险些失笑,觉得实在是太赤裸裸了。

他在琢磨之后,说道:
“进士科主要考四书五经,还有一些策论。”

“可以设经史学院针对进士科、明经科、明书科。”

“再设礼法学院针对明法科,同时专学工业类法律。”

如此经史学院、礼法学院、数算学院结合,针对三大科举门类。科技学堂的学子,有更多的考取进士机会。

吕祥听到后长舒口气,觉得总算能对文思院的匠官交代了。以后他们的子弟,也能在这些学院学习,以后成为士人。

不过朱由检对科技学堂的期待显然不止这些,想着和陈继儒有关的名士,他又嘱咐吕祥道:
“和陈继儒交好的徐霞客,是一位地理大家。”

“工部采矿、探矿,少不了用到地理。”

“科技学堂可设立地理学院,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工部虞衡司、都水司,还有户部地政司、参谋部职方司,应该都需要地理人才。”

又加了一个学院编制,增强科技学堂。

他希望科技学堂的工科氛围更强一些,而非转变为文科学堂。

吕祥连连应是,不敢有丝毫异议。

他知道自己请陈继儒任山长欠了考虑,皇帝在收拾这个烂摊子。

好在结果是好的,以后文思院的子弟,能有更多出路。
——
朱由检目送他离开,又召见在内阁值班的徐光启。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知道张溥要推广科学,并且以“百家补儒”为宗旨,吸收包括西学在内的学问。

这让他心里又惊又喜,还有一些犹豫:
他的西学固然是要补儒,却还有有一定的独立地位。

在他设想之中,西学是儒学的补充,天主教要取代佛教的地位。

但是百家补儒那就不一样了,任何一家的学问融入后,都无法和作为主体的儒学相比。

西学也不再特殊,只是百家之一。
所以他心里对百家补儒的科学很矛盾:
既欣喜于能用这种方法壮大,又担心西学丧失如今的地位。

毕竟科学的创立者是张溥,而非他徐光启。

他的学问仍旧是西学,抱着以西补儒的想法,主张由数达理。

和科学一脉相承,却又并非一体。

所以,他对皇帝设立的科技学堂,并不怎么热心。

他心里更希望的,是要壮大西学。

虽然知道皇帝对西学的态度是用,打算化入科学,他仍旧提议道:

“如今科学院有农业科学院、海洋科学院等分院,研究专门学问。”

“臣以为泰西之学博大精深,可专设泰西科学院,研究泰西学问。”

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而且和很多传教士探讨过。

他们都支持徐光启创立泰西科学院,还承诺带来更多的学术典籍。

朱由检听着徐光启的想法,感觉有些道理。

不过单研究泰西还是太狭隘了,他在思考之后决定道:

“泰西学问,可作为外国学问之一,设立机构研究。”

“这个科学院分院,就称为外国科学院,下设欧洲、西洲等地的科技研究所,研究那些地方的科技和学问,以及国际问题。”

“如果有外籍学者提供帮助,还可以授予外籍院士,享有和元士同等的地位。”

让徐光启报上名字,为那些不愿入籍、却又为大明提供帮助的传教士学者,授予外籍院士身份。

这个身份和元士地位相当,但是和外籍公士一样,只能担任部分职位。

徐光启闻言喜出望外,连忙称赞皇帝。

虽然外国科学院不单是研究泰西,但是以大明现在的状况,来到大明的学者,大多是泰西传教士。

他可以把教友推荐上去,帮他们获得外籍院士身份。

这样西学就能在科学院壮大了,不至于完全沦为普普通通的百家之一。
——
朱由检虽然不知他的想法,但他知道科学院不能被传教士控制。

想着农科院、海科院、军科院这三个分院,他在琢磨之后说道:

“科学可用于医药,精确药方剂量。故而科学院可与太医院合作,成立生命和医药科学院。”

“还可以和钦天监合作,成立天文科学院。”

“和户部、工部、枢密院合作,成立地理科学院。”

“和文思院合作,成立格物科学院。”

“本部则成立数学科学院,表明科学以数学为本,追究以数达理,用数学认识天地奥秘。”

一口气成立五个分院,冲击原本科学院的格局。

尤其是内廷和外廷的相关机构,能通过业务联系渗入科学院。

外国科学院也变得不再显眼,只是普通的一个分院。

现在这些分院有强有弱,但是将来必然会达成一个平衡,不会让某个分院独大。

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点,朱由检还特意道:

“皇家科学院可设立皇家院士,等同元士地位。”

“除了不能直接做官外,院士和元士一样享有国士待遇。”

“按他们的功绩,授予散官和勋级,甚至世袭爵位。”

“院士是分院的委员,组成委员会主持分院。”

“全体院士大会是科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至少召开一次。”

这个设法,和之前设立外籍院士一脉相承,都是为了安置学术人才。

担任大学士的徐光启,还看出了皇帝变相扩充元士名额的用意:
以后皇帝对学者的赏赐就不止是元士,那些不愿当官的学者,可以获得院士身份。

两者读音相近,地位同样相近,唯一的区别就是院士不能直接当官,同样也没有名额限制。

这无疑增强了皇帝对学界的控制,学者想成为院士的话,就必须讨好皇帝。

站在臣子的立场,徐光启本能是反对的。只是他之前没有反对设立外籍院士,如今对皇家院士,自然也没有立场反对。

想着其他大臣可能的诟病,徐光启道:

“院士名额,应该有所限制。”

“臣以为不应超过元士。”

朱由检对此笑道:

“如果能达到元士的数量,朕做梦都能笑醒。”

“想拿到院士身份,需要先做研究员立功,再得到院士大会推举。”

“将来元士的数量可能达到上千人,能成为院士的研究员,卿觉得能有几人?”

科学院的研究员,如同工程师一般,分为特、高、中、初四级,等同六七八九品官员的地位。

辅佐他们的则是助理研究员,如同助理工程师一样,分为一到九级,等同相应等级吏员的地位。

在徐光启看来,科学院合格的研究员都没几个,更别说立下大功,获得院士身份。

所以他只是稍微一想,就知道院士的数量,多半不如元士——

数百个院士数量,需要数十万研究员支撑。

大明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有这么多研究员。

心里这样想着,徐光启却仍旧劝谏道:

“陛下不会随意授予院士,以后的皇帝却未必。”

“为免院士以后泛滥、地位不如元士,臣以为应把数量定下来。”

朱由检闻言沉思,觉得有些道理,遂道:
“皇家院士的数量,确定不多于元士,同样不超过进士数量的十分之一。”

“外籍院士不包含其中,但是需要至少五位院士推选、院士大会同意。”

“年满七十岁的院士可退出实职,转为名誉院士,同样不占据皇家院士名额。”

大概确定了这个规矩,让徐光启细化。

不过出于徐光启偏向西学的担心,他又任命宋应星主持格物院、陈实功主持医科院……

同时把科学的创立者张溥,任命为数学院掌院:

“数学是科学之本,需要精通数算的人主持。张溥为江南明算科第一,可以主持数学院。”

“还有,张溥在江南组织的雇工协会,颇是有些意思。”

“让他筹建管理科学院,专门研究会社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事。”

“管理也是一门科学,不能轻易忽视。”

“要以数学为本,明确各种数据,推行数字化管理。”

让张溥担任两个分院的掌院,制衡徐光启的地位。

科学院分院的数量也达到了十个,并称十大分院。(本章完)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62442810/3639999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