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协办大学士
崇祯四年的开年,最重要的自然是会试。
第一场考试的时间,是在二月初九。
这个时间有些太早,北京还很严寒。再加上考试的时间长,多有体弱的举子生病。
朱由检对人材向来尊重,曾想过改动这个时间,减少因此带来的无谓人才损失。
但是因为此时消息传播速度慢,必须要提前几年通知。所以今年的辛未科没改,仍旧定在二月考试。
时间进入二月后,他就开始准备任命主考官。
按照惯例,会试主考官应该由次辅和另一位大学士担任。
如今的内阁有两位次辅,一位是排名第二的施凤来。朱由检看不上他的能力,把他安排负责军机处,作为自己的传声筒。
一位是李国普,负责内阁常务处,处理日常事务,堪称常务副宰相。
他对新政是很支持的,朱由检对他也很满意。
以他的地位来说,主持会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以后成为首辅培植党羽。
但是不巧的是,李国普这时病了。别说主持会试,连内阁的工作都要他人代替。
朱由检不得不考虑其他人选,选择其他大学士做主考官。
如今内阁有韩爌、施凤来、李国普、杨景辰、徐光启、温体仁、郑以伟和外出督师的孙承宗八位大学士,朱由检一一筛选:
『韩爌是首辅,而且主持过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有袁崇焕等人做党羽,不能再让他当主考官。』
『施凤来在三年前的戊辰科就当过主考官,同样不用考虑。』
『杨景辰倒是没关系,但他以前是阉党,搭配的人选不能和阉党有关系。』
这就是朱由检为难的地方,相比李国普来说,杨景辰身上的阉党痕迹太重了,名列逆案八等。
上一科的主考官施凤来、张瑞图就有人诟病是阉党,这一科如果再用阉党主试,有可能引起党争。
不愿朝堂上出现乱子的他,召来首辅韩爌,听听他的意见。
希望这个人能压住东林党,不在这件事上生事端。
他向韩爌问道:
“会试主考官,朕决定由杨卿主持。”
“另一位副主考官,韩卿可有人选?”
韩爌闻言颇是惊讶,询问道:
“主考官不应由李学士担任吗?”
“杨学士可担任副主考官。”
朱由检闻言叹了口气,取出一份病历,向他道:
“李学士的身体很不乐观,估计难以再回内阁了。”
“他连上数份奏疏请辞,已经在准备后事。”
韩爌大惊失色,没想到内阁还有如此变局。
在当今皇帝推行任期制、对所有捕风捉影的弹劾置之不理后,大明这一届的内阁,前所未有的稳定。所有阁臣都知道只要不犯大错,就能顺利干下去。
韩爌虽然有时会觉得受掣肘,却绝不希望改变这种格局。
尤其是李国普对他很配合,从未挑战过他的地位。
这样的次辅离职,他心里也很惋惜。
现在,他要考虑的已经不仅是会试的事情了,还有内阁的格局。
琢磨着可能的变化,韩爌道:
“李学士若是离职,内阁是否要再补一人?”
“现在内阁的事情繁多,人少了忙不过来。”
这番话是借口,也是他的感觉。
相比以前没有僚属的内阁来说,如今的内阁虽然还没有直接下属,却能通过几个委员会,确定相关领域的大政方针。
这比以前只为皇帝写票拟忙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摊事。
如果李国普这个常务次辅离职了,内阁的琐事都要由韩爌自己管。
他对这种事情当然不乐意,但是更担心杨景辰等人掌握常务处,在内阁和他过不去。
所以韩爌现在最大的诉求,就是掌握常务处,最好再添个东林党大学士进来。
轻轻敲着御座,朱由检思量之后,说道:
“李学士现在病着,朕不想把他撤职。”
“内阁现在已有八人之多,再添人不太合适。”
既没有完全否定,又说明自己不添人的原因。
韩爌听得嘴角一阵抽搐,因为他真不觉得内阁现在有八个人——
在外督师的孙承宗不说了,施凤来、徐光启负责军机处的事情,可以说是专门给皇帝的军令拟旨意。
内阁实际干活的,也就只有五个人。
这么少的人手,这么多的事情,难怪他觉得忙不过来。
如果李国普去了再没有人补充,内阁真正干活的,那就只有四个人。
到了那个时候,杨景辰联合温体仁就有可能和他抗衡,这是他更不愿看到的局面。
所以他一心增加大学士,在内阁多一个自己的人。
琢磨着皇帝的意思,韩爌道:
“天地之数,七为盛,九为极。”
“陛下所定集议会,也限制为九人,十人以上要设常务集议会。”
“内阁八人确实多,不能再增加人。”
附和了皇帝的想法,韩爌又说道:
“但是如今内阁事务繁多,只靠现有的大学士,确实忙不过来。”
“臣以为或可增加数位协办大学士,可以帮助处理内阁琐事,保留原有职位。”
这个提法,让朱由检眼前一亮,感觉有点意思。
因为李国普的事情,他是想过设立候补大学士的,在大学士出缺时及时补上去。
但是候补大学士也会在朝堂任职,而且位高权重。在补了大学士之后,就不能兼任原有职位。
如此一来,调整候补大学士的职位时,必然动静很大,不符合朱由检稳定朝堂的宗旨。
相比起来,韩爌提议的协办大学士,就比候补大学士更灵活了。
协办大学士可以进入内阁办事,同时不让他们参预机务、不给他们在阁议上表决的权力,不视为正式阁臣。
这样协办大学士就仍能够兼任九卿,不用对朝堂格局大改。
所以他很是满意道:
“可以设立协办大学士,协助处理琐事,不预机务、不参加阁议。”
“韩卿以为,谁能当协办大学士?在这次会试担任副主考官。”
这番话语,明显就是交换了——
朱由检认同他推荐的人选担任协办大学士,杨景辰也要担任主考官,会试不能生乱。
韩爌最大的诉求就是在内阁中增加自己的人,对协办大学士不参加阁议有些皱眉,却仍觉得有很大用处。
再加上皇帝让他推荐人选,明显就是把这个位子给他,所以他考量之后,提议道:
“礼部尚书成基命,为人清正廉洁。”
“他定可胜任副主考官,做好协办大学士。”
这是叶向高的弟子,也是东林党人。
他和韩爌两人,就是东林党仅有的九卿和大学士。
以朱由检对东林党的忌惮,在两人之一离职前,根本不会在卿相中增加其他东林党人。
韩爌也明白这一点,根本没提议其他人,只是给成基命加担子。
希望经过协办大学士的过渡后,成基命在下一届能成为正式大学士。
这番打算,朱由检是能猜到的。
但是成基命能担任礼部尚书,也是得到他认可的人。
再加上此人已经七十二岁,每年都需要自己下特旨留任。他对这样的老臣并不担心,颔首道:
“那就这样定了。”
“韩卿写个办法,把协办大学士的设置和推选章程呈上来。”
“尽快举行廷推,定下协办大学士人选。”
韩爌喜不自胜,知道皇帝认可了自己的提议。
又试探着问道:
“协办大学士,应该推选几人?”
“一个人是不是有些不够?”
朱由检也不知道应该设几人,但他对魏忠贤滥封官爵印象很深,不愿在官职上轻易松口,说道:
“协办大学士虽然不是正式大学士,却带着大学士三字。”
“不能设得太多,让人以为大学士不尊贵。”
“各种称呼的大学士加起来,不应超过十人。”
设下一个限制,避免官职泛滥。
韩爌想想皇帝对东林党的态度,手上暂时也没有更多的协办大学士人选。
答应了这个限制,确定大学士相加不超过十人。
如今内阁有八位正式大学士,协办大学士自然只能增设一人。
——
按照和皇帝商议的结果写了奏疏,这件事很快惹得朝堂物议。
按照以前的惯例,内阁通常有四到六人。有时甚至是独相,只有区区一人。
当前八位大学士的内阁,已经极为罕见。也就泰昌和天启初年朝堂混乱时,能有这么多阁臣。局势稳定之后,很快就会削减。
没想到当今皇帝登极四年,还要增加阁臣。
一些臣子,对此不免有些非议,甚至攻击韩爌等阁臣无能,没能力辅佐皇帝。
但是也有些人心中暗喜,觉得看到了成为大学士的机会——
在当今皇帝推行任期制、把阁臣的任期定为三年一届后,大明的内阁可谓前所未有的稳定,不复天启年间的混乱。
这对朝廷施政自然是好事,很多官员可以放心施政,不用再担心突然被调离。
但是坏的地方也在于此,那就是朝廷的官员变化太少,很多人少了升迁机会。
尤其是那些想当大学士的,想升迁也没有位置,而且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根本弹劾不下阁臣。
以前他们只觉得此生无望大学士,现在皇帝确定大学士最多有九人后,很多人的心思就活泛起来了,觉得有自己的机会。
礼部尚书成基命就不说了,他本来就是大学士的第一候选人,在韩爌的支持下成为协办大学士,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礼部左侍郎钱象坤、右侍郎李标、添注右侍郎钱谦益等,也觉得将来有机会成为协办大学士,并且成为了会推的候选人。
光禄寺卿钱士升、鸿胪寺卿钱龙锡、刑部右侍郎吴宗达……这些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同样觉得有成为协办大学士的机会。
就连都察院佥都御史周延儒,都认为未尝没有机会。他毕竟是万历四十一年状元,在朝廷颇有资历。担任的佥都御史也称得上大臣,在内阁还有温体仁做奥援。
他在得知协办大学士的事情后,便来到温体仁府上,谄笑道:
“温公,小弟做过少詹事,现在又担任佥都御史,资历应该说是够了,在以前有成为大学士的机会。”
“现在这协办大学士只是协办,没有正式的大学士严格。”
“朝廷会推的时候,是不是有些机会?”
意图在温体仁的帮助下,被推为协办大学士。
温体仁瞥了他一眼,心中很是不屑,面上却极为和蔼地劝慰道:
“想当大学士至少是侍郎,协办大学士同样如此。”
“你现在担任的佥都御史,现在还差一些。”
“等几年升了官职,把握会更大些。”
这番话明显不是周延儒想听的,他面上有些急切道:
“温公,你们就这样任由东林党壮大吗?”
“杨公那边,难道没有说法?”
温体仁因为入阁的事情恶了东林,在内阁经常和阉党残余杨景辰站在一起。朝堂上通常把两人视为一派,周延儒也是如此看待。
在他想来,杨景辰和温体仁,一定是不会让东林党轻易得逞的。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协办大学士的设置,本就是一次交易。
温体仁作为阁臣消息很灵通,向周延儒仔细解释道:
“这次增设协办大学士,是因为李次辅身体不好,马上就要退了。”
“杨公正是要担任次辅的时候,还要主持会试。”
“你说这个时候,他会不会节外生枝、为你的事情火中取栗?”
周延儒“啊”了一声,显然没料到还有如此内情。
难怪韩爌突然奏请设置协办大学士,得到皇帝批准。
如此一来,事情就明晰了。韩爌用协办大学士增加在内阁的人手,杨景辰则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他今后不但会成为次辅,还能通过会试,招揽一批党羽。
普通的进士杨景辰或许看不上,等他们崭露头角的时候,杨景辰说不定早已离任。
但是这一科的会试却有些不同,里面有张溥这位早就简在帝心的人。
一旦张溥登第,很可能被皇帝任命为起居注、成为皇帝近臣。他对皇帝的影响,也远非寻常近臣可比。
就算是杨景辰这样的大学士,对张溥也会非常重视。能用师徒关系拉拢,他定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所以协办大学士的事情上,杨景辰是不会和韩爌争夺的。他现在需要的是稳定,接替李国普主持会试。
周延儒争夺协办大学士的想法,自然无疾而终。他最终的成果,不过是成为会推候选人而已。(本章完)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62442810/3639999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