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一百四十章 商业与货币二

第一百四十章 商业与货币二


  在大元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到海州不知道钱少”,说的就是海州商业的繁华和当地商人的富有。海州从当初李忠决定在此建立港口到今天已经十多年了,已经成为大元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了,同时也是众多“冒险者”向往的地方。

  当年辽东平定没几年,随着大元对辽东兴建工厂政策的扶植,辽东出现了大量的工厂,这些工厂主要以纺织羊毛制品和加工皮革为主,还有一些伐木场和矿山场也开始兴起。

  一些开明的辽东酋长们及时跟上了大元的脚步,几年下来大赚了一笔,从当初天天数牛羊的“土酋”一跃变成了“豪酋”。

  这些豪酋们手中有了钱之后,就开始活跃起来,当时他们听说大元海州是大元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于是就纷纷来到海州“考察”。

  当这些豪酋们一路洋洋得意地来到海州之后,海州眼前的景象顿时让他们目瞪口呆。首先进入他们眼帘的是繁忙的码头和整齐密集的犹如稻田一般的仓库,这些仓库的数量要比辽东的牧民的帐篷还要多。

  这些豪酋们此时已经对海州的富有确信无疑了,他们都在猜测这么多的仓库里面要装多少东西啊?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啊!

  这些豪酋们随后进入了海州城,海州城完全“现代化”的建设布局让他们惊讶不已,已经看过北京新城的他们对海州超越国都北京的新城规模更是震撼不已。

  随后,这些豪酋们又见到了让他们终身难忘的一幕,一辆辆的马车转载着一车车的金银在大街上驶过,有些马车上的真金白银都没有遮盖就这么在大街上行驶。然后这些马车全部驶入海州的钱务司,售换大元的银元。

  这些马车上的金银都是海商们出海回来之后,销售货物所得。海商们在海外交易全部都是金银交易,于是带回大元的都是整箱的金银,但是这些金银没有规定的样式,更不是大元的银元。

  这些散金银在大元无法流通,尤其是黄金,大元法令规定市面上禁止使用黄金交易,交易的货币必须全部都是大元的银元和铜币。海商们海外获得的金银必须要到大元官府的钱务司售换成大元的货币。

  于是在海州,几乎每天都有海商回到海州,同时也带回来了大量的成色不同的金银,这些海商们上岸的第一件事情除了隔离检查身体之外,就是带着手中的金银前往海州的钱务司售换大元银元。

  大元铸币已经有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到红巾军攻占益都府时期,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大功率水利冲压机的出现,大元的铸币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铸造出来的钱币精致美观,外界根本无法模仿。

  大元的钱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铜币,一种为银元。铜币的单位分别为“文”和“角”,两种铜币的外形都是圆形,中间无空。“文”铜币的正面为“一文”的大文字,下面是“户部奉行”的小文字。边缘是精美的花纹,既美观又可以防止被一些人打磨铜币的材料,这样有打磨过的铜币就会有非常明显的痕迹留下。“文”铜币的背面铸有一朵菊花的图案,和发行年月。

  “角”铜币的制式也“文”铜币的样式基本一样,只是“角”铜币要比“文”铜币的体积大。一角为十文。

  银元单位为“元”,体积和“角”铜币差不多,正面依然是铸有“一元”的大文字,还有下面的“户部奉行”的小文字和边缘花纹,背面是龙凤元徽的图案,和铸有“元兴x年x月”的发行年月的文字。一银元为十角。

  同时在铜币和银元的铸造过程中,大元的户部使用了众多防生锈,防腐蚀的技术在里面,于是大元铸造出来的钱币即精美又耐用,而且分量十足,于是在大元钱币一经推出之后,立刻得到大元百姓的拥护。

  同时大元官府本着百姓受益的原则,新旧钱币的售换非常顺利,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将大元市面上的各种杂钱和成色不一的金银全部替代了。

  而且这种铸造精美耐用的钱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百姓们还是头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钱币,和历朝历代的钱币单纯的文字相比,大元的钱币无论是铜币和银元都铸造有精美的边缘花纹和背面图案。

  随着大元海商们活动范围的广阔,大元的钱币已经成为一些大元海商经常活动地区的通行钱币,尤其是在一些南洋国家还有高丽和日本,大元的钱币非常受欢迎,一银元在当地已经可以售换将近两倍银元分量的白银了。

  来到海州的辽东豪酋们看到的是排着长列的马车载着金银在海州钱务司售换的场面,一队队的汉人或者犹太人还有夷族人等在那里,和大元的官吏们办理着手续,为他们各自的老板们忙碌着。

  这些人办理完手续之后,又拉着装满银元的马车驶出钱务司的大院,这些马车边上全部跟满了镖师,在海州镖局异常地发达。

  江湖中人也是镖师的重要组成,他们每个人都怀抱着武器跟着各自受雇佣的商社或者老板们身边,护卫着这些金银和银元的安全。

  海州官府下属有五千多衙役警员,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在海州各处上岗,但是依然无法照顾到每一处,于是民间的镖局就得到了大发展。

  这些载着银元的马车驶出钱务司的大院之后接着就会来到海州的钱庄,将巨额的银元换成银票,这样既携带方便,同时也安全。

  海州的钱庄在海商们的刺激下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经过多年的“洗牌”之后,海州目前剩下三十多家较大的钱庄。

  这些钱庄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大元皇家商社钱庄,几乎三成的海州海商们手中的钱都在大元皇家钱庄中。海州的这些钱庄利用手中的钱生钱,于是也发地成为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

  就连那些有些不开化的辽东豪酋们也看到了海州钱庄中的暴利,这些豪酋们看看面前一队队装在着金银的马车,然后又看看他们身后自己马车上的那几小箱子的银元,感慨不已。

  身为“高材生”的王承乾在海州待了一年多的时间里,自然是对海州商业活动有了非常全面地了解,尤其是对钱庄更是惊叹其中的暴利。

  于是王承乾回到北京之后,立刻上书内阁阐明海州商业活动的程度和钱庄的暴利,同时提出这些钱庄应该收为国家所有,让巨大的利润为官府和军队所用,同时应该发行纸币。

  王承乾在上书中一再强调这么做的好处,这样就可以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尤其是现在户部天天喊着:“没钱。”

  大元攻伐漠北草原和新建漠北草原四省的这三年中,户部尚书燕宁叫苦连连,整日愁眉苦脸地过着,天天向李忠和内阁喊:“你给我钱,什么事情都好办。”

  王承乾的上书顿时在中枢炸开了锅,首先是众人一时被王承乾的上书打懵了,很多传统的官吏不明白这些后世的金融问题。

  但是大元中还是有很多人明白王承乾的上书内容的,他们感叹王承乾为国着想的同时,也为王承乾的仕途深深地捏了一把汗。

  将钱庄收回国家经营,那不是要了那些商人的命吗?到嘴的肥肉谁会吐出来,再说海州最大的钱庄是谁的,大元皇家钱庄。那是大元皇帝和中枢重臣和军方大佬们合资成立的,这个不是谁想动就动的。你王承乾实在是太年轻了,这些都没看出来,要是惹了陛下不高兴,你这个头甲的第二名的仕途没开始就结束了。

  内阁看完王承乾的上书之后,看了好几次会都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是这个问题确实是太复杂,内阁一时也定不了。这让内阁首相崔天佑焦急不已,而且同为首席大学士的李思温和刘全早早就表态说:“军事上的事情我二人倒是会多发表建议,但是这件事情应该是民政,应当有崔相和各部商议定夺方案,我二人到时只需提提意见就可以了。”

  李思温和李全的表态立刻将事情和他们划开了界限,这让崔天佑非常苦恼,但是李思温和刘全的话到也是在理,因为二人平时也都是更多地参于军事上的决策,民政上的事情都是崔天佑在主持,二人几乎会对崔天佑等人在民政上的决定完全赞同。

  而且此时李忠又去辽东巡视去了,不在北京。于是崔天佑就将这个议题搁置了,等到李忠回来之后再做决断。

  李忠在辽东巡视了两个多月才回来,回来时已经是过年的时候了,然后李忠首先是祭拜了北京的烈士陵园,又去北京附近的军营中和士兵们过年。过完年之后,李忠到格物院和北京各大学演讲,一直到过完年一个多月后,李忠才将众人召集过去。

  “子明,你给内阁出了一个大难题啊?”李忠开口朝王承乾说道。

  刚刚落座的王承乾听到李忠的话之后,立刻又站立起来,然后有些惭愧地说道:“陛下,臣知错了。”

  这段时间,王承乾也是静下心思考了好久,越想越觉得他的举动有些不妥,首先不说他的这个上书的内容对不对,就是从大元皇家商社的角度,王承乾觉得自己也不应该如此直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毕竟这里设计到太多人的利益,尤其还有皇帝陛下李忠也涉及到里面。

  王承乾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举动太冒失了,不仅将中枢的大臣全部得罪了,还让皇帝陛下也对他心存不好的感觉了。

  看着王承乾有些紧张和失落的样子,李忠笑着说道:“子明,朕明白此时你心中的想法,但是你也太小看朕和中枢大臣们的气量了。”

  王承乾听完李忠的话之后,似乎明白过来了。

  这时坐在李忠一旁的崔天佑微笑着说道:“子明认为我等一直不解决这个提议,是因为我等也是其中获利之人,不想将自己的利益舍去,于是就不表决你的提议。其实我等不表决你的提议是因为此事涉及重大,一有不慎就可能酿成无法挽救的损失,绝非因为我等个人利益在里面的原因。”

  王承乾此时非常羞愧,但是不善言语的他只是说道:“陛下,我……”

  李忠微笑着说道:“子明,坐下。我对于你的这种直言精神还是非常赞同的,你做的很好,只是欠考虑提出问题的时机而已。”

  王承乾愧疚和不安的心听完李忠的话之后,有些激动起来,然后缓缓地坐下,但是依然表情不能平静。

  王承乾出身普通百姓人家,父亲是红巾军伤残的退伍老兵,在驿站做工,母亲是普通农民,身边的亲人也都是一些普通农户。王承乾寄托着父亲的心愿,发奋读书终于是考上了燕京大学,当时进入燕京大学就等于是半只脚踏进了仕途,这让王承乾一家和邻里的亲朋好友欢喜不已,王承乾有些残疾的父亲更是整日乐得闭不上嘴。

  后来王承乾在大元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中考中了头甲第二名,没有辜负亲人的期盼,终于成为大元的官了。

  王承乾随后在翰林院接受了将近一年的学习,王承乾此时就敏锐地发现李忠成立翰林院的目的不再是历朝历代那种帝王的秘书机构,而是另有用意。

  事实也是验证了王承乾的猜测,翰林院成为了李忠后世的共和国的D校一样性质的地方,更是演变出了中枢内阁制。

  然后王承乾来到户部任职,对户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又被派往海州调研。

  王承乾和很多大元的年轻官员差不多,心中渴望为大元建功立业,一心想着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出来。

  来到海州的王承乾很快就注意到了海州钱庄的暴利,同时欢喜的不得了,他认为自己找到了充实大元国库的机会,于是回到北京之后就上书内阁将钱庄的暴利说清楚,然后建议将钱庄收为国家所用。

  李忠继续说道:“子明,你这种直言问题的精神是非常好的,大元的官吏就需要你这种精神,我们不怕问题多,只有发现了问题并且解决了问题之后,大元才能进步。但是你只看到了钱庄的暴利,没有看到海州的根本问题。”

  王承乾此时也从之前的激动和愧疚中恢复过来了,听完李忠的话之后开始思索自己在海州的的经历,他之前认为自己已经对海州有了非常深的了解,问题都非常明白,全部都写在了自己上书中。但是皇帝陛下依然认为他没有看到根本问题,一想到这些,王承乾又紧张起来了,去了海州一年,竟然没有发现李忠所说的根本问题,自己这次是失职了。

  不仅是王承乾陷入了沉思,就连在场的三位首席大学士和多个直学士都不明白李忠的话。

  李忠接着数到:“海州走到今天,那里的财富多的自然是不用说了,给大元带来的税收众位心中也清楚,海军发展到今天全依仗海州的税收。但是海州依然存在非常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大元官府收了多少赋税,也不是商人们挣了多少钱。”

  李忠说到这里,众人非常赞同李忠的话,海州的赋税不仅养活了海军,也支援了不少陆军的战事,同时带动了海州一带的造船业的兴盛,这些都是海州一地带动的。

  李忠说道:“海州的根本问题用我的话来说是‘规则’,我们大元不在意大元的商人挣了多少钱,大元的百姓手中有多少钱。相反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商人们挣更多的钱,这样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但是我们要对这些商业活动有一个完整地监管,避免出现偷税漏税和不合理不公平的交易,同时也要保证那些合法经营的商人们手中的钱财的安全。这些在海州我们做的还不到位,更多商业规则不是大元制定的,而是一些行业的大佬制定的,这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众人听到这里之后,终于是明白李忠要说什么,听完李忠的话,众人细细一琢磨,确实如此。

  海州无论是交易的契约还是各钱庄之间的拆售之事,还有钱庄和商社之间的交易往来规则都是民家自发形成的一套体系,这些是建立在信用上的精神契约,没有实质的法令约束,还有一些非法的“霸王规定”都是严重影响海州商业发展的不稳地因素。尤其是那些在各行业中的大佬们,自然是要求所有的商社都按照他的规定办事,不然那些小商社就做不成生意,也从钱庄拿不到借款。

  而且海州的钱庄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暗中已经对借款和存款的利息都形成了一个默契,众钱庄都是按照这个规矩办事,同时也开始打压一些新成立的钱庄,以此来巩固他们的利益。

  王承乾此时对李忠更是赞叹不已,他知道这个大元皇帝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是心中对治下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清楚。尤其是海州,更是这位皇帝“放纵”的结果,李忠用十年时间“放纵”海州发展,换来的是一个富足的商业城市,同时也让海州商业上的不足和缺陷全部暴漏出来,此时这个大元皇帝又要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制度和法令来约束海州的商业行为。

  王承乾想到这里之后,心中立刻明白了未来自己要干什么,于是又变的激动起来。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200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