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一百三十八章 蒙古草原四省

第一百三十八章 蒙古草原四省


  两次减丁行动,加上最后的致命一击,本就分崩离析的蒙古草原各部终于是被大元彻底打败,投降的投降,歼灭的歼灭。此时草原牧民已经不到五十万人,和现在大元山东的一个州差不多。千里的草原上只有这么点人,但是却给大元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从大元驻守各边防隘口到出兵草原减丁行动,到最后两路大军攻伐草原,大元的伤亡在二十万人之多。尤其是那些西北和东北的部族,两次减丁行动让他们伤亡过半。

  李忠随即和枢密院制定了蒙古草原的行政划分和建设。经过一番讨论之后,众人一致决定将蒙古草原划分成四个省,因为草原面积巨大,而且大泽湖以北更是荒无人烟,只有野人部落出没。但是毕竟巨大的土地摆在那里,而且也不是隔壁荒漠,大元不要白不要。

  于是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在蒙古草原建立四个省,第一个省建立在临近辽东,之前札只刺部、泰赤乌部、合底忻部等的领地上,名为满洲里省,同时在阔连海子湖(呼伦湖)岸边建立满洲里城。李忠将这个省取名为满洲里省就是因为这个地区后世有一座满洲里市的原因。

  而且满洲里省地理位置优越,同时河流众多,后世的黑龙江的发源地就是在此处,还有阔连海子湖,后世的呼伦湖,水草丰美,即适合放牧,又适合农耕,之前这里也是养活了上百个蒙古部落,人口占据了蒙古草原的三成之多。

  第二个省建立在之前克烈部和乞颜部的领地上,命名为和林省,这个名字是后世元朝时期使用的。同时在哈赤和林和沿岸建立和林城,定为省府城。

  克烈部和乞颜部接壤,这里也是漠北草原上水草丰美之地了,因为这一地区是大泽湖(贝加尔湖)流出的直流主要集中地。

  第三个省建立蒙古草原北部的阿尔泰山和金山的北部,名为三湖省。这里曾经是铁木真死敌乃蛮部的领地。

  因为有阿尔泰山和唐努乌拉山的阻隔,于是就在阿尔泰山和唐努乌拉山之间形成了盆地。在阿尔泰山和唐努乌拉山之间的草原上汇聚了大量从阿尔泰山和唐努乌拉山上流下的冰河,形成了三个面积巨大的湖泊,浑麻出海(哈腊乌斯湖)、叶里干脑儿(吉尔吉斯湖)、乌布苏诺尔湖,这三个湖面积巨大,而且直流遍布阿尔泰山和金山的山南,于是造就了这里丝毫不逊色满洲里省的天然牧场。大元在浑麻出海建立三湖城,作为三湖省的治所。

  而且三湖省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里不仅草场肥美,可以养活大量的牛羊,同时沿着金山南下,就进入了西域之地,就进入了之前西辽的东面门户哈密力。

  大元在次筑城就是等于有了攻略西域各城的基地,而且三湖省土地肥沃,草场肥美,可以养活大量的百姓和牛羊,大元中枢估计三湖省可以养活十万骑兵。等到大元再打通河西走廊的最后两地沙洲和瓜州之后,大元就彻底进入了西域。到那时三湖省就成为了大元攻攻伐西域的后方了,可以为大军提供粮草和兵源。

  现在西域都是一些蒙古人的残留力量在统治,而且已经开始有失控的趋势了,李忠不会让这些人躲在西域慢慢壮大的,蒙古人能征善战,而且那里还有拔都、窝阔台等蒙古人的名将在那里,保不住什么时候就慢慢做大了,那就威胁大元的西北了。

  而且在李忠的心中认为西域也是中华的一部分,所以这里也必须要被大元占领,同时占领西域之后,大元就等于是进入了中东阿拉伯人的地方,后世蒙古国的伊利汗国。

  李忠对这里也非常感兴趣,李忠也想效仿当时的蒙古人将这里列为一个封国,将来大元封王的人领地都在这里出。

  既可以解决了因为在大元内部分封领地而带来的危机,中国历史上各封国对中央王朝一直存在或多或少的威胁,李忠清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答,就是将富庶的传统中国的地区全部实行郡县制,将那些封国全部摆到外面去,免得这些封国占据肥沃地区,然后没事找事。

  同时李忠将中东定为将来功臣和自己子孙后代的封国之地也是想让这些汉人们不要总是盯着中国那块地方不放,世界还是非常大,想要称霸也可以朝西打,这一点蒙古人做的非常好。

  第四个省设置在大泽湖北岸,这里已近是人烟稀少了,再向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高原了,那里现在依然是人类的禁区,只有和野兽一般的野人部落生存在密集的松林中。

  大元在这里设置一个省的行政,是因为看重了西伯利亚高原丰厚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生长在寒带的高打的针叶松林,只有李忠清楚这个名字。

  而且大泽湖面积极大,渔业资源发达,只要用心经营,必定也会繁荣起来。而且大泽湖的战略位置重要,向北可以控制西伯利亚地区,大元不能只着眼眼前的利益,更要为长远打算。大元中枢准备未来五年迁移十万人前往大泽湖地区开发,同时也准备向草原迁移三十万汉人百姓,然后彻底稳定草原。

  大元在草原设立四个省,并且将将近五十万的牧民全部划分,每千帐设立一个知县管理,作为中原一个县的行政级别。

  草原统计人口是按照帐篷的数量计算的,一般一个帐篷就是一家人,其中居住着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所以每一千帐应该有五千人到一万人不等,这和中原的一个县应该也差不多。五十万牧民被安置在四个省的治下,被四十多个知县管理着。同时每个县都有提刑按察使和县尉,分别负责典狱诉讼和军备。

  经过大元强力地打击,蒙古草原上的野心家都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牧民也都是一些普通的百姓,他们在没有野心家的带领下是不会轻易造反的。

  而且大元在草原实行的是保甲制,相互监督举报还有连坐,对稳定地方有很大的帮助。最主要的是大元带来了草原上的稳定,只要给大元几年时间,草原上的牧民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相对于稳定的生活和粮食,这些牧民是不会舍弃安稳的生活和一些野心家干掉脑袋的事情的。

  不只有四个省府的城池在草原上建造,还有二十多个堡垒同时在草原上建造,这些堡垒都是建造在一些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可以很好地控制漠北草原。

  同时大元准备在漠北草原驻守十万大军,其中五万骑兵,五万步军。五万步军主要以守备军为主,连同他们的家眷全部迁移到四座省府的城池中,这样既可以增加压制不稳地因素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增加草原上汉人的数量,对于民族融合极为有利。

  随着漠北草原的平定,大元主力开始转入追剿那些躲进深山老林中负隅顽抗的蒙古残敌,枢密院在这个作战中没有丝毫地松懈,将近十万大元军队全部投入进去,目的就是为了彻底铲除漠北草原不稳定因素。

  因为现在大元在漠北草原有军力上的优势,而且漠北草原上的反抗势力几乎被大元斩尽杀绝,那些投降的漠北诸部族的统领也被大元安排到北京“享福”去了。

  对待这些投降的部族统领,大元强制所有的人必须全部去北京居住,这些人可以带上自己的家产,大元一文不拿。

  很多人无奈,碍于大元军力的强大,只得去北京了。这些人心中清楚,他们去了北京就成为切板上的肉了,大元可以想什么时候切,想怎么切都可以了,但是他们没有力量反抗。

  但是万事不排除例外,还是有一些人不执行大元的命令,依然留在草原,大元的官吏前去催出也没有作用,这些人是铁了心留在草原。

  他们心中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投降大元了,大元怎么也不好意思再对他们动手了,要是真向他们动手了,一定会激起一些蒙古部落的仇恨和不满,这对大元没有好处。所以这样他们就可以赖在草原不走了。

  这些人可能是和汉人打交道多了,也学起了汉人那一套,却忘了草原上的规矩了。草原上的规则就是不听话就消灭你,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随后大元的骑兵以雷霆之势将这些不听话的部族全部剿灭,一个活人都没有留下。这下一来非但没有引起附近蒙古部族的不满,同时更是给这些人带去了深深的恐惧和震撼,他们没有想到大元会下手这么狠。就连女人何孩子都没有留下,全部屠杀了。

  李忠清楚只有这样才可以彻底统治草原,不能和这些野蛮民族讲文明,大元就要按照他们这些野蛮民族的方式办事,此时对这些人最好的震慑就是屠杀,让他们再也不敢存在不安分的心。

  一连串的军事打击,几乎将草原上的反抗残敌全部铲除了。随着大量的大元工匠带着钢筋和水泥前往草原上,大元侧地解决了漠北草原的威胁,现在只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土地了。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2003.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