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科举考试大纲
在北京,元好问的大名这些天家喻户晓,一切原因都因为他的那首《雁丘词》,其中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十月底,大雪再次笼罩中国北方,伴随着第一场大雪的同时,燕国礼部公布了科举的考试时间和形式。
科举将在明年六月份举行初试,初试将在省府中举行,其中包括北京府,益都府,真定府,大名府,济南府,东平府六个考点。初试结束之后,将在九月份举行正考和殿试。同时礼部还公布了考试的大纲。
大纲中对初试和正考的考题范畴都有明确的阐述。
初试在六个府中举行,试题是礼部统一制定的,然后运到各府中,等到考试那天打开,分发给考生。初试以《书经》、《诗经》、《礼记》、《孟子》、《论语》、《春秋》、《周易》为范围,试题以帖经为主,帖经就是在经书中任取一行,补全上下文,或掐头去尾和中空一句,补全全句。
正考依然是以《书经》、《诗经》、《礼记》、《孟子》、《论语》、《春秋》、《周易》为范围,分为两场。
正考第一场是经义和诗词,经义就是从以上书籍中任取一些语句,然后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考生回答此题时需要以十三经注疏为标准回答。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
诗词,用给定的题目做诗三首,词两首。
第二场为策问,以一句话为题,结合当下时事提见解,论对策,要求论之有志,不得无的放矢,证之有据,须以历朝正史和红巾军政令法令为据,而用句有一定押韵即可。
以上两场考试中取成绩前三百五十名的考生参见殿试,殿试考试试题内容为以当下事实案例为本,依据红巾军政令法令进行剖析,各述己见,并可加以讨论和建议。
科举的大纲一公布,顿时引起了文人士子们的热议。初试自然不用说了,对于这些文人士子们来说,帖经是最简单的考试内容了,只要你熟背儒家典籍,那么初试取得满分都是可以的,因此在这些文人士子们看来初试根本没有难度。
正考的两场中,第一场的经义和诗词都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都是宋金科举中的考试内容,和当下科举如出一辙,文人士子们完全可以接受。
最有争议的是第二考策问,尤其是其中提到须以历朝正史和红巾军政令法令为据,历朝历代的正史这一点大家没有太大的异议,但是红巾军政令法令却让很多人头疼,因为很多士子们不熟悉红巾军的政令法令,这一点对于燕京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是强项。于是这几天,红巾军治下各处书铺中红巾军政令法令的书籍被抢购一空,这些书籍平日很少有人会碰上一下,但是现在却是供不应求。
最后的殿试,众人更是议论纷纷,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李忠要将提刑按察使审案的事情当做考试内容来考。
“希颜兄,你对燕王陛下的科举考试有何看法。”济南府的一处客栈上房房间中,孔元措朝身边的雷渊问道。
雷渊,子希颜,三岁丧父,七岁发愤读书,家贫,衣履破烂,坐榻无席,毫不介意。常袒肩露足,安坐读书,专心致志。稍长,从当时名学者李屏山游,遂知名。金至宁元年考中词赋进士甲科,调任泾州录事。后因牵连入狱,出狱后改官东平,授徐州观察判官。
红巾军攻占徐州之后,雷渊被俘,因为雷渊安民,凡是为民所想,深的李忠赏识,李忠多次想将雷渊招为红巾军所用,但是被雷渊拒绝,李忠感念其诚,于是就将雷渊从牢中释放,让其重获自由。雷渊就被安置在了曲阜种地,多年过去,李中招降雷渊的诚意不减,最终将雷渊打动,同意出仕为红巾军效力。这次雷渊同曲阜的孔子地第五十一代后人孔元措一同被李忠招往北京,途径济南府时正好赶上礼部公布科举考试的内容。
孔元措,字梦得,袭封衍圣公孔詌之子,孔子五十一代孙。金章宗明昌二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后被授予太常博士,但是因为同年山东发生农民军起义,山东大乱,孔元措无法前往汴京赴任,只得留在山东,后来被红巾军俘虏,李忠名孔元措回到曲阜,主持修缮孔庙。
这次李忠也是将孔元措招到北京来,授予北京大学教授一职,让其留在北京。
雷渊看了看手中的文书之后,说道:“燕王陛下的这次科举依然是按照他的心意在选拔官吏。燕王陛下将初试试题设置的非常简单,帖经,这种考试只要不出现生僻语句,一般的人都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这个简单的帖经初试就是为燕京大学中那些军人出身的学子准备的。”
雷渊继续说道:“燕京大学中一半的学子都是军人出身,这些人对传统儒家十三经书内容的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很多人就连十三经书的内容都不是很清楚,于是燕王陛下为了让这些人成功通过初试,于是将初试的试题定为最简单的帖经,那么这些人通过初试要容易很多。”
孔元措一听,顿时明白了雷渊的话,然后点了点头。雷渊继续说道:“正考中虽然第一场是传统的经义和诗词,但是重点还是在第二场策问。这个第二场策问需要结合历朝历代正史和红巾军政令法令为依据,这是燕京大学学生的强处了,只要第一场考试成绩不是很惨,那么第二场完全可以找回来。这样下来,取士的三百五十人中,一半以上应该是出自燕京大学。至于殿试,考的那些法令之类的,头甲出自燕京大学也是自然的。”
孔元措会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幽幽地说道:“燕王陛下不同于常人,从他举行的这个科举考试来看,燕王陛下还是偏向于当初的选官方式。我们这些传统的文人不知有无出头之日。”
雷渊说道:“梦得兄,不要这么悲观,燕王陛下是雄才大略之主,举行这次科举考试就是为了收复天下读书人的心,那么这次的取士自然不会完全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一定也有很多北京大学和民间的考生。”
孔元措继续说道:“其实从当初燕王陛下建立红巾军的时候,我们就因该猜测到,当初燕王陛下在山中做绿林时,就开始了为今天做准备了。而且红巾军中有一个非茶有趣的军规,就是红巾军每攻占一个城池,这个城池中的书籍一定要保存好,不许破坏,这可是创世之举啊,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还没有那个军队会在军规中将保护书籍当做军令来执行。历朝历代的军队都是大肆破坏,每场战争过后,书籍就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尤其是在这样的乱世,没有人会安心读书了。燕王陛下为天下读书人做了一件大好事,让圣人之言免遭战火之灾,得以保存下来。”
雷渊赞许地点头道:“是啊,燕王陛下虽然有时做起事情来有些冷血,但是对读书人还是非常友善的,尤其是在北京建立北京大学,学正赵秉文更是当时名士,和杨云翼执掌北方文柄几十年,北方文人士子无不敬仰,争相报考北京大学。两年下来,听说那北京大学还没建成就已经招收了两千多人。更是有和燕京大学一较高下的趋势。”
但是雷渊对燕京大学的实力还是非常清楚的,红巾军全部的官员都是出自燕京大学,就人脉这一点,燕京大学的学生就要强出北京大学数倍之多,是北京大学无法比及的。要不是李忠将赵秉文安放到北京大学的学正位置上,那么北京大学根本不会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发展到今天的样子,更不会有和燕京大学有一较高下的趋势。
孔元措和雷渊二人这么多年都是安心在曲阜生活,如今被李忠一纸文书就招到了北京,二人也是知道大势所趋,红巾军已经有席卷北方之势,强盛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将金朝打的俯首称臣,但是却被红巾军大败四十万主力,让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厮杀内乱之中,中原王朝彻底松了一口气。
然后红巾军又用血腥雷霆之势,将辽东的百万夷族部落降服,得夷族勇士十万人,红巾军一跃成为北方最大的势力,金国和西夏国都已经对红巾军望而生畏。尤其是金国,更是提心吊胆,三番五日就派人带着美女,美酒来北京言和。南宋和西夏也不甘寂寞,都纷纷派遣使者来往北京之间。现在北京城动不动就有一些使者进出,因为这些使者都是成队而来,又有所代表国家的旗帜,还有他们身上的官服,所以北京的百姓们时不时就会看到他们,这些人也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雷渊有些迷茫地看了看窗外,他有回想当初自己刚中进士时的那一腔热血,恨不得立刻为金帝治理地方,造福百姓,让金国富强起来。但是后来的种种,让他的热血全部没有了,相反从内心生出了一种无力感,备受排挤,郁郁不得志。
后来雷渊被红巾军俘虏之后,李忠也非常欣赏雷渊刚正不阿的气质,于是多次邀请他出仕为官,但是出于对李忠的不了解和心中的傲慢,雷渊婉拒了李忠的邀请,但是李忠每年都会派人去曲阜给聚集到那里的读书人送去美食和美酒,让众人过一个好年。
直到这几年,红巾军的命运了有崩天的逆转,红巾军大败木华黎的十万大军,然后占据燕京,随后灭蒙古国大汗铁木真亲帅的四十万大军,然后又平定辽东,灭掉辽国和东夏国。红巾军一举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的势力,土地千里,人口千万。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让在曲阜的文人们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这些人突然发现那个在他们看来还是山大王的李忠突然变成了燕王,而且完全按照国家制建立的中枢丞相制和六部制,让众人知道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了。
在曲阜的众多读书人开始着急起来,平日里虽然嘴上还说着燕国的左右丞相都是草莽出身,尤其是权利最大的左丞相崔天佑,当年只是一个算卦的道士而已,现在竟然成为掌管吏部,工部和吏部的左丞相。但是雷渊都明白这些人虽然表面上这么说,但是暗中都不知道给崔天佑写了多少信了,然后通过驿站寄往北京的丞相府。
随后的一段时间中,陆续有北京的官员来到曲阜,宣读吏部的任命文书。李忠知道要给这些文人一个台阶下,当初他们选择隐居曲阜,也不是他们的错,毕竟当初李忠的势力太小,这些人不投靠李忠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现在红巾军的家大业大,根基稳定了,这些人自然是想出来做官,一展毕生所学,造福百姓,求得功名。李忠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将早已准备好的名单和众人商讨后,对住在曲阜中的名士和有才能的人开始任命官职。
一波一波的北京官员来到曲阜宣读任命的文书,那里的读书人整日都在竖着耳朵听着有没有叫到自己,一些被叫到的文人甚至激动地跪在地上,完全是接受圣旨的礼仪。这些人不是被任命到六部做官,就是到大学当任教授,还有一些人被任命为地方官员。
但是随着最后一波北京来的官员离开曲阜,被点到的人自然是欢喜地带上发放的盘缠,然后带着家人上路了,相反没有点到的都失落起来。这些人都清楚那些被任命为官的人都是确实有才华或者才能的人。反观他们,都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看会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是他们都失算了,红巾军对聚集到曲阜的文都有非常全面的掌握,根本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事情。但是让这些人鼓舞的是,科举将会在明年举行,他们可以去参加考试,依然有出仕为官的机会。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6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