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威尼斯商人巴特...
巴特所在的船队经过半个多月航行,到达了琉球岛的东海岸。在琉球的东海岸,大元在这里有两处基地,同在马六甲一样,大元的官吏在光复四年来到了琉球。只是在琉球建立基地就要比在三佛齐国的马六甲要容易的多了。琉球这个时代还没有完整独立的王朝出现,其实一直是当地原住民和闽浙沿海的百姓居住。
大元的官员们来到琉球之后,很快就和当地的原住民酋长们取得了联系,然后用金钱买下了一些土地。大元购买的这些土地是在李忠的规划之中的,选定的也是后世台湾高雄和基隆这两处地点。
原因很简单,这两处地点都是天然的良港,而且一个在台湾的南部,一个在北部,大元得到这两个地方其实是等于控制了台湾全境。
而且和马六甲城相比,大元在琉球的投入就非常大了,在购买土地成功之后,大元开始将大量的工匠及其家眷运往这两个地点,然后开始和当地土著民和汉人合作,修建港口和城池。
大元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当地原住民的反感,首先大元依然持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对当地原住民和汉民都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元在琉球岛上购买粮食和材料,雇佣当地百姓。又经常和当地的一些部族搞“友好活动”。琉球的一些原住民也逐渐开始接受大元的人,并且开始和大元的人做生气,大元的公平买卖也让这些原住民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琉球是南宋的属国,大元在这里能做的就是和当地百姓交易互惠。起初大元中枢曾设想直接带着李忠的诏书前往琉球,然后直接册封琉球的原住民部族的酋长。但是后来考虑到琉球已经向南宋称臣了,大元这个时候再从中插上一下,一定会引起南宋的不满。
现在是大元和南宋两国以和平为主的时期,李忠不想在北方侧地平定之前,就和南宋撕破脸皮。同时李忠也没有那中面子上的情节,属国对于大元没有任何用处,实实在在的利润才是真的。而且在李忠心中不仅琉球,就连南宋都已经被列入大元的领土了。
大元要在琉球建立“补给站”的事情第一时间通过驻在临安杭州的大元使者告知了南宋朝堂。同时国书中还说明这个补给站是用来给过往的海船补给使用,到时建成了宋朝的海船也可以使用。
对于大元的正式国书形式的告知,南宋却是表现的非常平静,宋帝赵昀根本没有思考就同意了此事,大奸臣史弥远也是非常赞同此事,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收了多少大元的好处了,自然是要“心向大元”。
但是南宋朝堂也有人看到了大元此举的真实用意,表明大元在琉球建立补给站其实是为将来吞并琉球做准备,要宋帝赵昀制止大元的这种行为。
但是这种声音太小了,而且在南宋理学派为主的朝堂上,一些理学官员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话:“假使大元图谋不轨,届时定会惹起当地土人的怨恨,民心不服,大元也无法统治琉球,纵有再强武力也是无用之处。”
宋帝赵昀一听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没有再理会那些反对人的声音,于是大元在琉球的行为就这样被宋朝默许了。
大元于是在琉球的行事就变得非常顺利起来,三年下来,高雄和基隆两处海港和城市基本成型,而且大元还在当地部署了上万军队,同时在两处港口还修建了大量的岸防火炮台。招募了两万多当地的原住民和汉人军队,同时将这些人的家属全部安置到了两处港口附近,又在两处港口处设立了市场,让当地的原住民和汉人和大元做生意,同时过往的商船也可以在市场中购买补给,这样三年下来,琉球的原住民凭借着手中的粮食和一些琉球特长和来往的商船买卖,实实在在获得好处,也渐渐和大元侧地融入了一体,。
就这样下来,一直到现在,琉球实际上已经处在大元的统治之下了,首先是大元在琉球有三万多驻军,还有一个海军舰队驻守,当地原住民和汉人都对大元已经非茶认同了,很多人在大元下面做事,无形中开始融入大元的生活中来。
巴特他们来到的是琉球的基隆港,远远望去,基隆港更加体现了大元的气势了。和马六甲城相比,大元在基隆的投入要大的多。
基隆港的码头和马六甲差不多,都是大元的风格。但是基隆没有城墙,直接是依照地势而建的城市,但是在基隆港的四周建立了大量的二十多高的炮台,上面一个个黑洞洞地火炮口对着基隆港的外海。
巴特看着那些黑洞洞足可以将他装进去的火炮,满脸的不可思议,他在这一路上已经见识过大元海军火炮的威力了。
当初一艘可疑船只朝大元的船队航行过来,大元的海军战船一再发出信号警告令其停船,但是那艘海船就是不停,最后大元海军战船果断开炮,将那艘海船顷刻间击沉。
当听到一声声震耳欲聋的火炮声音时,还有那些带着尾音的炮弹后,巴特的心都快要跳出身体了,他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凶悍的武器。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大元会如此迅速地崛起了,一路上巴特对大元的崛起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
“这真是太解气了,皇帝陛下应该每年都给草原来上这么一下,将那些食毛饮血的鞑子彻底杀光,灭了他们的种。”这时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说道。
“对对,就应该这么做,将那些鞑子全部杀死。”微胖男子身边的两个人开始跟着附和起来,语气中没有丝毫的怜悯。
巴特此时也是刚刚走下海船,来到隔离的医馆中接受检查,医馆中的三人的谈话立刻吸引了巴特的注意力。
巴特和随行懂得汉语的犹太人交流了一番,然后那个犹太人又向那三个人询问了一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因为看到是夷族人问,那三个汉人商人立刻将大元的“减丁行动”自豪地说了一遍。
那个犹太人就将三人讨论的事情和巴特说了一遍。
“二十五万骑兵同时出击。”巴特心中深深震撼地说不出话来。他此时才清楚那个大元皇帝手中的资源有多么的庞大,这一路的城市和大元的海船,已经让巴特非常震撼了。
现在又听说那个大元皇帝三个月之前发动了一个名为“减丁”的军事行动。动用了二十五万骑兵。这是什么概念,在巴特心中那些欧洲的国王们即使将他们治下的奴隶和农民全部加起来也凑不齐二十三万军队,跟不用说是骑兵了。
而且从中可以推断这个大元皇帝应该至少还有百万的大军。和大元皇帝大手笔相比,那些欧洲的城主和国王之间的战争就像是过家家了。
而且巴特知道大元这个“减丁”行动的厉害之处,刚才那个犹太人已经将大元的军事行动目的也全部说了,那就是大元骑兵所过之处,蒙古草原男丁一个不留,妇孺和牛羊还有战马全部掠夺一空。整个战事的战果已经在《北京诋报》上发表了,大元砍杀了近十万蒙古牧民,其中男丁八万八前多人,劫掠了五万蒙古妇孺还有几十万头牛羊和上万匹的马匹。
巴特清楚大元皇帝选择在秋季发动攻击的原因,秋季一过就是漫长的冬季,那些没有了牛羊和帐篷和干草的侥幸活下了的牧民也根本挺不过寒冷的冬季,等到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冻死或者饿死。
“这实在是太狠了,如果再这么来上几回,蒙古草原一定是实力大减,到时就是这位大元皇帝彻底收拾草原的时候了。”巴特心中默默地念叨。
然后抬头看了看远处依然在说的口沫横飞的三个汉人,此时那个犹太人和另外几个汉人也加入了他们三人的讨论中去。
看着一脸坦然地讨论着的那些汉人,巴特明白这些人都是被大元的那个皇帝洗过脑的人,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对他们口中的“鞑子”的仇恨。
巴特一想到这里,身上就不由地满冷汗,他此时已经感觉到了这位大元的皇帝的恐怖了,他治下的百姓都是被他洗过脑的,这些人对他的拥护已经到了顶点,而且对大元皇帝的敌人的仇恨也到了顶点。
从这些人身上的那些龙凤元徽就可以看出了,这是崇拜的象征,这种对大元及大元皇帝的崇拜在巴特看来已经超越了罗马教皇的个人威望,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而罗马教皇的个人威望是建立在宗教和利益上的。
巴特一行人在基隆居住了十几日,船队在这里开始分散开来,而且这里已经进入了大元的直属地域了,所以海商们可以自由航行了,而且一些商人开始在琉球向当地的原住民采买起货物来,准备运回北方销售,或者存储起来等待下一次下南洋再卖给其它国家。
当巴特一行人重新登上海船启程后,他们又经历了十天的航行,最终到达了海州港。
已经有些麻木的巴特此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海州港了,海州港是大元新城市规划建设最快的一个城市,原有的老城区只占新城的一成不到。
在海州城,随处都是新型的建筑风格和规格,干净整洁的街道,隐藏在地下的下水道,各个区域划分的非常明确,居民区、商业区、港口区、仓库区、老城区非常明确。
巴特等人在海州依然是被犹太人组织接待,众人休息完之后就被当地犹太人组织按照特长分配到了工作。
巴特也没有什么特长,只能干一些体力活。但是后来因为海州当地的一个学社需要,看上了巴特的威尼斯人身份,而且这个学社正好需要一些巴特这样的年轻人当下手,于是巴特在办理了详细的文书之后,终于在大元有了一份工作。
巴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虽然巴特是商人出身,但是对数学和天文非常感兴趣,心中也想进入学社这种地方工作,乘机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可能混的一席之地。
巴特工作的这个学社是北京大学在海州的一个分部而已,海州还有多个这样的学社,负责研究海州的商业问题和钱庄等的金融问题。
时间一久,巴特对这个学社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也感知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巴特的天文和数学水平在欧洲自认为也是非常出色的,但是等巴特了解到所处学社的实力之后,他发现自己在欧洲的“学者”身份在大元就连小学员都不是。
愿意很简单,有了李忠这个金手指,一些在这个时代深奥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全部被李忠“引导”格物院给解决了。所以巴特引以为傲的数学和天文在这个学社没有任何用处,巴特只能从一个侍从做起。
大元现在非常缺乏人口,于是在海外夷族进入大元之后,只要像巴特这种有一定学识的人都会被大元接收,但是这些人在经商和工作中缴纳的赋税要高出大元普通百姓。
除非这些人通过努力成为大元子民,但是这个条件非常高,李忠可不会轻易让这些外来的夷族成为大元子民。
虽然这些人现在体会不到和大元子民有什么区别,但是用不了多久,大元中枢制定的一系列大元百姓的福利法案就会出来,到时这些人就可以真正地体会到他们和大元子民的差距了,那时这些人都会争着成为大元子民了。
福利法案其实已经在李忠心中有了具体的内容了,只是由于现在还没有条件实行,所以一直搁置着。
福利法案的施行首先要有两个基础,一个是大元治下的稳定和行政体系的完善,其次是合理的政府财政使用,保证政府和国家的正常运作,同时也能够保证百姓福利,政府财政进入一个合理的良性循环中。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大元的金融业要发展到一定程度。
李忠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资源的合理分配,李忠心中的想法是一定要杜绝后世共和国那种行政体制的出现和国家垄断的出现,虽然看似效率很高,但是往往出现国富民穷的现象,而且国富了依然没有给百姓什么福利,高房价、高昂的医疗费用、还有教育等等,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那个时代的中国是非常落后才选择了那种制度,但是李忠现在所处的时代不同,这个时代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上都是领先世界的,所以李忠的选择就会多一些。
李忠知道现在大元刚刚成立,垄断还没有出现,而且他会积极推行大元国民的福利法案的出台,将百姓的福利保障提升到律法的层面。
这么做也是出于李忠最起码的良心,大元的百姓为了红巾军打天下付出了太多,现在胜利在即,不能让只有少数人享受胜利的果实,必选全体国民都享有胜利带来的财富。李忠计划用十到二十年时间彻底完善大元百姓的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国家体制的建立。
这段时间首先要解决蒙古问题,然后是行政机构的建立和人口的普查,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是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整个国家法律的完善,彻底为大元建立一套完善的国家体制。
李忠最初在农村中的全民普选的尝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当初在执行时看似非常可笑的举动,现在已经非常完善了,尤其是山东地区,这让李忠看到了政治改革的希望。
同时也让李忠一直苦闷的是,李忠此时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元依然拿不定主意,后世的美利坚共和国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是依然有很多严重问题,后世的共和国也有体制的缺陷,李忠此时也拿不定主意未来的大元要什么样的制度。
李忠清楚需要在实践中一点点尝试,没有最好最完美的制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制度。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200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