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一百二十四章 灭西夏一

第一百二十四章 灭西夏一


  光复五年,红巾军经过两年多的血战,付出将近十万人的伤亡的代价,终于灭掉了金国,占据了河南。

  金国宗室三千余人被俘,金军战死十余万,投降被俘也有十万之多。金帝完颜守纯的尸体被宋将孟珙带回临安。随后燕国和宋国正式签署同盟国书,两国“万世修好,重振华夏。”

  随着光复五年的春节的到来,燕国治下的百姓又迎来了一个欢快的新年,百姓们已经说不清楚他们听过多少次胜利的消息了,尤其是平定日久的山东一带,百姓们已经对红巾军的胜利习以为常了。

  灭掉金国的河南之战红巾军打的并不轻松,十万人的伤亡,钱粮消耗无数,战后河南没有一处完整的土地和村落,到处都是饥民被土匪。

  郝定部和刘二祖部的十余万红巾军除了紧急调往辽东一带的三万多骑兵之外,其余的八万人全部留守河南,维持治安,剿灭流寇,并且准备明年春天的春耕,中枢也派出了大批的官员开始接收河南各州县,登记人口,清点土地,疏通河渠。

  随着金朝的灭完,蒙古草原上的诸部落一时无法形成对燕国有力的威胁,北京城中一时出现了停战养民的呼声,左丞相崔天佑也非常赞同这个想法。

  毕竟现在金国已灭,燕国现在的地盘就是原来金国的领土,只要好好治理几年,到时燕国一定会成为北方当之无愧的霸主,西夏和蒙古残敌到时也一定会以燕国为宗主国。

  虽然这种停战的声音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支持,但是总领枢密院的李思温却一直没有表态,于是众人热议了一阵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众人都清楚枢密院地位非常独立,虽然出兵作战需要兵部的文书和李忠的批准,但是枢密院只对燕王陛下李忠负责,任何文官都插手不上。只要作战文书到了枢密院,那么怎么打就是枢密院的事情了,兵部和左右丞相都插手不上,只有李忠有权插手,但是李忠一向都是持着对枢密院的作战从来都不干涉的原则。

  此时身在河南的刘二祖上书中枢,要求中枢应该准备明年对西夏用兵。一时在北京城中引起了的热议。

  同时刘二祖又在文书中说道:“向西夏用兵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红巾军从建军开始就伐金,直到今天才灭掉金国,所以对西夏的战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三五年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现在燕国经过几次大战之后,消耗巨大。无力准备几十万人的征伐,但是对西夏的小仗不能停,趁西夏现在国力大衰的时机,应该出兵夏州,然后一步一步蚕食西夏,最终攻陷兴庆府。”

  刘二祖的上书立刻受到了枢密院的支持,枢密院立刻表态,“夏州紧邻陕西,战略位置重要,夺取夏州可以掌握对西夏有兵的主动权,而且此战也不许要太多的兵力,十万军队足矣。”

  同时枢密院又表述了刘二祖的意见,就是红巾军主力驻守陕西和河南,攻夏的主力从当地的土人中征兵。陕西和河南夷族众多,夷族善战,半年内征得五万军队没有任何问题,然后再配以一部骑兵和一部火枪兵,完全可以对夏州的西夏军形成优势。

  于是中枢中开始对刘二祖的方案进行了大讨论,众人争执不下,最终只能等李忠定板。

  李忠看了一眼众人,然后说道:“大家争论这么久,表面上是在讨论对西夏的用兵,其实是在讨论我燕国的安危,都是在为燕国尽力,我先以个人名义谢过大家。”

  李忠的话顿时让争执的双方都送了口气,没错将出兵提升到了国家层面,越过了个人主见,顿时将众人本来泾渭分明的两派变成了一派,都是为燕国尽力。众人也不得不佩服这位主上是越来越有“心机”了,更会驾驭群臣了。

  李忠随后说道:“西夏不好打,这是事实,茫茫的鄂尔多斯草原、隔壁,没有绝对的实力是不可能灭掉西夏的。当年的李继迁就是依托着茫茫草原和北宋周旋,最终将北宋打败,确立了西夏的立国根基。”

  众人听到这里之后,很多人都开始认为李忠可能反对用兵。

  李忠接着说道:“但是茫茫的草原和戈壁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肥沃的河套之地完全可以让我们有用兵的理由。而且西夏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在这一代,八成的人口也是在这里,我们只要占领了这里并且治理好这些州县,那么就等于是没掉了西夏。就是草原戈壁上的人怎么折腾都是无济于事。而且当年北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骑兵不足,无法在草原上对逃往的夏军进行追击,让这些人开始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地依托草原一次一次攻略北宋军队守卫的城池,逐步消耗着宋军的力量,让宋军顾此失彼。但是我们有骑兵,而且都是精骑,完全可以对草原上的党项羌人进行打击。所以我是赞同出兵西夏的,前期的战事不易太大,逐步蚕食西夏周边的一些城池,然后等到我们积攒了足够的力量之后,再给西夏毁灭一击。”

  李忠说的非常平淡,但是众人也没有人反对,于是出兵西夏的战事就这么确定了。

  翌日,兵部对西夏用兵的文书就送到了李忠面前,李忠立刻批准,然后下发到了枢密院,枢密院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半年之后对西夏用兵,领军主将是刘二祖。

  刘二祖开始征集陕西和河南地区的夷族参军,同时北京又派出了两万骑兵和一万火枪兵给刘二祖指挥。

  光复六年五月,刘二祖征召的五万土军训练完毕,同时补充的两万骑兵和一万火枪兵也全部到位,八万大军和十万后勤民夫,三十万担粮草全部就位,随后刘二祖对西夏展开了进攻。

  在这之前,燕国吏部公布了西夏的十大罪,历数西夏立国实乃是乘安史之乱窃取大唐国土,不忠不义,同时又对西夏的历位君主进行了批判,残暴不仁,屠杀汉人无辜百姓,不尊天理,**等等。

  这个《讨贼书》写的透骨直白,一点文采都没有,不仅在西夏引起了轩然大波,就是在燕国也是议论纷纷。

  夏帝李德旺看完之后,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这是他见过最“卑鄙无耻”的文书了。

  李德旺此时心中开始咒骂起李忠来:“李忠你一个土匪出身,现在得势了,怎么不好好数一数你们红巾军是怎么起家的,不是也乘着金朝忙于对抗蒙古人的时候起兵的吗?大唐都已经亡国几百年了,你李忠也好意思说出来。”

  夏帝李德旺立刻命人写了一封回击燕国的文书,提议交代那个写文书的官员一定要狠狠地骂他们一顿。

  文书写成之后,夏帝看了之后怎么都感觉骂得太轻,令人数次修改,都不满意。

  同时刘二祖出兵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兴庆府,夏帝立刻开始备战,李德旺对打退红巾军没有任何疑问,而且得知红巾军来犯的军队只有八万人左右时,李德旺心中更安心了,李德旺清楚红巾军这点兵力不是冲他的兴庆府来的。

  刘二祖首先出兵龙州,进行试探性进攻,主力部署在无定河一带,随时准备出兵无定河南岸的银州,然后再沿着无定河北上,攻打无定河北岸的夏州。

  出兵龙州是为了吸引夏军的注意力,看能不能将夏军在夏州的主力吸引过去,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

  龙州守将是西夏宗室成员李佐,此人是西夏的宗室的一个异类,打起仗来不要命,围攻龙州的红巾军还没有到达龙州城下,李佐就领兵出战,打的红巾军“大败”。

  然后李佐上书兴庆府,说自己这里完全可以守得住,不用派兵增援。夏帝李德旺一听大喜,看完“捷报”之后立刻下令对龙州守城的众将士大赏。

  刘二祖看目的没有达到,于是集中全部主力,于六月份沿着无定河北上,准备攻打银州。银州知州是张公辅。

  此人一介书生,老爷子人品不错,颇有政声,银州在他手中大治。但是张公辅不熟军务,当得知红巾军主力要拿他开刀之后,立刻修书兴庆府,“银州最当贼冲,地阔而工事疏,近者百里,远者二百里,士兵寡弱,又无宿将为用,请益师。”

  其实银州完全可以一战,银州城虽然不是很坚固,但是银州外围有二十四寨,此乃银州的防御所在,由西夏猛将塔海率领五万羌兵驻守,只要指挥得当,完全可以打败“来犯”的红巾军。

  张老爷子被红巾军吓坏了,奏章送到夏帝李德旺手中后,李德旺看后大为恼火,痛骂:“李佐将军仅以区区五千人马就杀的贼寇四散逃命,你张公辅手下有五万大军,现在却说不能守。”

  于是夏帝下令不予援军,命银州守军打退敌军。

  受到金帝诏书的张公辅老爷子整天苦着个脸,虽然手下有五万骁勇善战的羌兵,但是他心中依然非常悲观,于是暗中命令家奴收拾行当,一旦银州不保,随时准备逃跑。

  刘二祖来到银州城下之后,开始领兵和驻守在城外二十四寨的塔海的五万彪悍的羌兵大战起来。

  双方大战了三天三夜,刘二祖一点便宜都没有占到。而且更让刘二祖生气的是,几天下来,红巾军一座夏军的军寨都没有攻下。更多的时候,塔海是率领着羌兵出寨和他对阵。

  刘二祖开始为这个眼前彪悍的羌人塔海感到头痛不已,这些天,刘二祖奇袭、埋伏、反间等都用了一个便,但是就是对塔海无效,塔海勇猛异常,领兵冲杀在最前面,勇不可挡。

  张公辅老爷子这些天的苦瓜脸也消失了,开始整天乐呵呵地朝着众人了,每天都要集合银州城中的名士和士绅们带上牛羊犒赏城外的塔海的羌兵。

  刘二祖见强攻无效,于是开始使用“骄兵计”,在和塔海对战时,没打几下就命士兵撤退,然后同时高喊着:“铁臂相公来了,大家快逃啊。”,同时刘二祖又派出手下的一队队夷族的士兵开始向塔海“投降”。

  十几天下来,有近万红巾军中的夷族士兵“投降”了塔海,他们投降塔哈的理由都是被红巾军强行抓来当兵,打仗冲在最前面,功劳却是最少的。

  塔海志得意满,更见蔑视面前的红巾军了,同时上报自己的上级张公辅老爷子,要求将这些投降的夷族士兵迁移到后方安置,以免生乱。

  但是张公辅老爷子文人一个,没有什么军事主见,于是按照书中所说开始“以夷制夷”,厚赏了这些“投降”的红巾军士兵,然后将这些红巾军士兵全部就近编制在了银州附近的一些军寨中,准备让他们对抗刘二祖,再立大功。

  塔海虽然认为这么做不妥,但是没法违背自己上级的命令,只能默许了,同时命令手下监视这些投降的红巾军士兵。

  于是就这样,在银州城一带的军寨中就多了数个“定时炸弹”。

  随后的几天,刘二祖又派人和银州的张公辅接触,准备和夏军议和。

  张老爷子一听顿时欢喜不已,立刻开始和红巾军谈判了起来。

  也不知是谁说的,夏军中很快就传出红巾军向他们议和的消息,众多夏军的将领们起初有些不信,但是细细想来也确实如此,红巾军多日的攻击无果,同时由于上万红巾军士兵投降他们,一定是再无打下去的勇气了,索性和夏军议和,然后撤兵。

  于是夏军中开始出现松懈的现象,起初塔海还整天命令手下的羌兵备战,整日领着手下巡视军寨。

  但是多日下来,看到红巾军没有任何动作,塔海也开始松懈下来了,然后将几个在银州城中美妾接到了军中,将近一个月的鏖战,让塔海也是身心具疲,开始和美妾在军帐中活动起来。

  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夏军和红巾军的差距了,起初两军士气都很高,夏军打起仗来丝毫不逊色于红巾军。

  但是时间一久,两军的差军就出现了,红巾军都是吃苦耐劳型的军队。战几个月,战斗力都不会有太大的下降。但是夏军和金军还有宋军就不行了,刚开始还可以和红巾军旗鼓相当,但是时间一久,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就开始明显下降了。

  刘二祖看时机成熟了,立刻发起了攻势,“埋伏”在银州夏军军寨中的红巾军也同时发动,夏军立刻大乱,银州城外的二十四寨全部被被攻克,塔海战死,手下五万羌兵全军覆灭了。

  随后红巾军杀到了银州城下,张公辅老爷子欲哭无泪,银城中只有不到千人的守军,他现在就连逃跑的希望都没有了。

  张公辅肝胆具裂,一面命人四门紧闭,一面命人前往驻守夏州的左厢神军司总管李绍英求援。

  李绍英闻讯之后,仓促起兵援救银州。命夏州知州罗世昌守卫夏州,李绍英和佐里二人领兵三万沿着无定河南下。

  李绍英和佐里二人率领的三万大军一直都在无定河北岸行军,夏州地处无定河北岸,但是银州是在无定河南岸。

  佐里建议李绍英让大军尽快渡河,现在正值春汛时期,无定河水大,尽早过河为好,然后在南岸行军,赶到银州城下。

  但是李绍英没有同意佐里的意见,依然命令大军在无定河北岸行军。李绍英心中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首先是自己赶到银州之后,银州城还在不在,其次是大军渡过无定河之后,就会在南岸对上红巾军主力。

  大军沿着北岸行军,就可以避免和南岸的红巾军主力正面相遇,自己身在北岸,又有无定河阻拦,此时又是无定河河水最大的时候,南岸银州城外的红巾军一定不会拿他怎么办。

  三万夏军一路沿着无定河北岸南下,没过多久就看到南岸出现了大量的夏军溃兵,他们正逃向夏州的方向,不是还有一队队的红巾军骑兵在后面追杀。

  佐里忧心忡忡地看着对岸逃命的夏军士足们,但是他没有接到李绍英渡河的命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夏军士兵被红巾军的骑兵追杀,如果他们早点过河,可以沿途收拢大量的溃卒,同时也可以得到第一手的银州方向的情报。

  李绍英根本没有在意对岸的夏军溃兵,他此时已经有了撤回夏州的打算了。

  但是就在这时,哨骑来报,前面二十里处有一队红巾军开始渡河,已经有几百人渡过了无定河来到了北岸。

  李绍英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准备命令大军出战,将这几百人的红巾军消灭,打一个“大胜仗”之后,然后就撤军回夏州。于是李绍英下令全军加速前进,消灭这支红巾军。

  佐里立刻领着手下的五百骑兵冲了上去,不一会儿就跑到了最前面。后面的夏军看到之后,顿时着急起来,他们早就知道前面的红巾军只有几百人而已,这时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唾手可得的功劳,当看到佐里冲到了最前面和他们“抢功”,自然是焦急万分,拼命地驱赶着手下士兵往前冲。

  佐里手下是五百骑兵,红巾军过河的只有不到三百人,佐里率领手下的五百骑兵一个冲锋就将红巾军冲散了。

  剩下的红巾军士兵知道不是对面这支夏军骑兵的对手,于是果断撤退,带着伤员沿着河岸杂乱的灌木丛撤走了。佐里看到红巾军沿着河岸杂乱布满淤泥的河床撤退,就没有命令手下停止追击。

  但是此时,后面“拼命”赶路的夏军主力也来到了战场,当他们看到河床上的百十来具尸体之后,心中顿时咒骂起佐里来,“就这么点肉,你佐里也太不够意思了,也不给后面的人留点,你佐里有能耐怎么不过河和红巾军主力厮杀,在这里对付这百十人的红巾军小队人马算什么。”

  这些人心中的咒骂还没有结束,就看到了灌木丛中逃跑的红巾军士兵,顿时失落的情绪又开始狂热起来了,“再小也是肉”。

  于是五千多人开始沿着河床追击起这些红巾军来。

  佐里有些担忧地看着追击的夏军,他总感觉有些不对劲,怀疑前面一定有埋伏。

  果然,佐里的担心成为了现实,这五千人的夏军才追了十几里路,就在一个山口中遭到了红巾军的埋伏,顿时被杀伤了大半。

  等到李绍英和佐里等人赶到时,五千夏军已经倒下了一半,剩下的也是深陷山口中,被消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李绍英看到此场景,准备抛下这五千人马,然后带着大队人马撤退,他知道北岸出现红巾军大队人马,就表示银州已近失守了,他再去就没有意义了,而且要是不尽快撤回夏州城,他手上的这几万人也会被全部交待在这里。

  见状,佐里立刻率领手下的五百骑兵冲进了山口。佐里身先士卒,一路猛杀,势不可挡,硬生生地将剩下的两千多夏军的阵脚稳住了。

  红巾军山口处的军队本来就不多,看到夏军稳住了阵脚,立刻开始撤回到四面的山上,依托工事坚守。

  李绍英见状,也不好撤军,于是命令手下军地开始对四周山上的红巾军发起攻势,准备将这几千的红巾军吃掉。

  夏军开始了猛攻,红巾军兵少,起初打的夏军还是死伤惨重,但是两个时辰下来,红巾军开始不支,陆续有山头失手。

  夏军士兵开始争相地回到中军向李绍英邀赏,李绍英看到胜利在即,知道现在是一股作气攻灭面前红巾军的好时机,于是说道:“你等各部先将功劳记下,等到回到夏州之后再行封赏。”

  但是此时已经有大量的红巾军渡河而来,开始陆续加入战斗中,刚刚还优势明显的夏军,没过一会就被红巾军压制了下来,前军开始溃败了,佐里带队冲杀了多次,都无功而返。

  就在这时,中军的李绍英突然下达了撤军命令,然后李绍英带着数百骑直接逃离了中军军阵,逃往夏州方向,李绍英知道再不走就走不了了,等到红巾军的主力全部过了河,就是他葬身于此的时候了。

  中军开始撤退,而且还是论哄哄地逃跑,前面苦战的夏军也受到了影响,然后开始逃跑,顿时夏军大乱,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无定河北岸全部都是逃命的夏军士兵。

  红巾军乘胜追杀,而且在另外一处渡河点的红巾军突然杀出,将夏军的退路一下子堵死了。

  追杀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明,当太阳微微升起时,无定河北岸的战事也全部结束了,河床上和河中布满了夏军士兵的尸体,更多的人是在黑暗和恐惧中溺水而死。

  李绍英也死于乱军中,佐里受伤被俘,宁死不屈,拒绝红巾军的军医官为其治伤,最后重伤加上绝食而亡,刘二祖以上好的楠木棺材将佐里安葬在了无定河边夏军阵亡士兵的墓地中。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89.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