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一百二十二章 孟珙拜营二

第一百二十二章 孟珙拜营二


  “孟珙将军,还有董槐参军,快请,快请。”刘二祖亲自走出营帐,来到营门前面,然后朝红巾军军营门前的孟珙和董槐热情地说道。

  孟珙和董槐不久之前突然接到手下回报,说对面的红巾军有动静了。孟珙和董槐也很纳闷,于是就来到红巾军军营探个究竟。

  孟珙和董槐随着刘二祖一同进入了军营,然后一路朝刘二祖的军帐走去。一路上孟珙和董槐看到的是一队队红巾军士兵正在给战马清理身体,喂食草料和豆谷,还有人已经开始往战马上装放自己的行李了,前前后后大概有上万人在忙碌。

  孟珙看着面前三万多匹的高大的战马,还有一队队汉族契丹族还有其他部族的士兵在一起忙碌的情景,心中满是羡慕。宋军的软肋就是骑兵,整个宋军的一百多万军队中,战马不到十万匹,其中骑兵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万人,而且都是集中在临安禁军手中。但是那些锦衣高马的禁军疏于训练,整天在临安城中养大爷,兵甲荒废,就连发放的粮饷都搬不动,只能雇人或者让家中的仆人来搬运。

  孟珙久在边地,深知边军的艰苦,心中非常痛恨那些整日待在临安无所事事的禁军老爷兵们,不仅拿着高额的粮饷,而且还不去训练作战,只知道玩女人喝酒。权贵子弟更是将禁军当成了升迁的地方,进入禁军中“镀金”。

  这些人进入禁军之后,将本就荒废的禁军搅得乌烟瘴气,赌博、营妓、酗酒等等,禁军已经不再是宋军的精锐了。位数不多的战马也都在禁军手中,成为他们平日炫耀的资本。孟珙面前的一万多红巾军士兵中就有战马超过了三万匹,几乎是每人两到三匹战马,而且红巾军军中非作战的马匹也是非常多,紧急时刻,孟珙身处的这个红巾军军营中完全可以集中四万匹马。

  孟珙清楚这是红巾军攻占辽东之后的结果,辽东诸族聚集,可以为红巾军提供源源不断的战马和优质的骑兵。

  “贵军这是又要有军士行动了吗?”孟珙朝刘二祖问道。

  刘二祖没有对孟珙隐瞒,然后说道:“是的,北国不比你们南方,民风彪悍,诸族杂居,蒙古草原上的百万蒙古鞑子一直没有放弃灭掉我汉人的企图,还有西夏,一直盯着我们燕国,时刻准备咬上一口。这段时间我军主力忙着灭金,但是在边疆一带,也是天天小仗不断,彭将军那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北疆南下的骑兵部队已经接到了枢密院的调兵令了,全部返回驻地。增强北疆的力量,也可以让燕国治下的百姓过一个好年。”

  孟珙会意地点了点头,此时他才对红巾军有了更深地了解,刚刚打完大仗,现在又要出兵作战,换做是南宋士兵绝对做不到。

  起初孟珙认为自己在荆襄一带边军统军已经是比较艰苦的地方了,但是和北国的冰天雪地和贫乏的物资相比,他们简直就是在天堂了。

  红巾军的军粮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孟珙清楚这是哪个燕王陛下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次孟珙和一名红巾军士兵聊天,这名红巾军士兵正在喂食身边自己的战马。

  士兵手中拿着一个粗粮干粮,自己吃了一口之后,然后递给了自己的战马。孟珙看到之后非常惊讶,边上前问个究竟。

  一问才知道这个士兵平时主要的粮食都是以粗粮为主,战马是他的伙伴,所以他有的吃的一般都会分给战马一部分。此时孟珙才知道红巾军补给的匮乏了,根本无法和南宋的老爷兵相比。

  之后这个士兵说的一句话更让孟珙震惊,“我们的统领李忠当年就吃两顿饭,每餐都是粗粮,不饮酒,不喝茶。当我们知道统领一直都在饿肚子供养我们时,全队士兵感动的都哭了,大家每天都像疯了一般地训练。然后大家也改为一日两餐,即使长官强制命令我们吃饭,大家都不吃。”

  孟珙被震撼地说不出话来,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军队,换做是宋军的话,要是给的粮饷少了,都有可能引起兵变。

  而且宋朝的皇帝也不会因为供养军队而每日只吃粗粮,不饮酒,不喝茶,这是不可能的。反观红巾军,大小战事不断,每一个士兵都是经历过战争的,有些老兵更是跟随红巾军征战多年,大小战事不下几十次,南宋士兵根本就不是红巾军士兵的对手。

  “贵军骁勇善战,不知将来北方侧地平定之后,会不会调转枪头攻打我们宋国?”孟珙随后问出了自己心中最担心的事情。

  孟珙的话一说完,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了,刘二祖略微沉思了一下,然后说道:“燕王陛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我等不比为这个烦恼,假使明日宋帝命你领兵攻打我们燕国,我想你孟珙也会毫不犹豫地领兵出战,反观我刘二祖也会毫不留情地出兵伐宋。”

  “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孟珙慢慢品味了一下李忠的话,然后大声叫道:“好,好,说的好。”然后众人都相视而笑了。

  ……

  看着孟珙离去的背影,刘二祖的脸上立刻变的阴沉了起来,然后说道:“此人必定成为我军伐宋的最大阻碍。”

  刘二祖身后的杨德广等人也是赞同地点了点头。

  孟珙带着金帝完颜守纯的身体还有五十多名金国的宗室,还有金朝皇帝的依仗回到了江南,然后献俘临安。

  南宋举国欢庆,临安立刻沸腾了,南宋的“愤青”们更是感奋,赋诗写词,大有国耻一雪之意。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从来不会汲取历史的教训,南宋也一样,灭金之后,局面和一百面前的辽国的灭亡一模一样。只是当年女真人立刻露出了锋利的爪牙扑向了北宋,但是这次红巾军则是非常“友善”地向南宋打招呼。在孟珙回到南宋之后的不久,李忠就派出了使者带着贺礼前往南宋临安,去为南宋一雪前耻祝贺。

  虽然还没有完全掌握大权,一直都在杨皇后和史弥远这个“干爹”的庇护下做乖孩子的宋帝赵昀也是非常兴奋,召见燕国使者时说道:“两国本是汉家,应世代互通友好。”

  史弥远看到小皇帝如此有为,和杨皇后商量之后,决定放一部分权利给赵昀。

  赵昀于是真正品味了一下当权的滋味了,开始了奋发图强,清整吏制,纠理台鉴,理财顺政,大有为之君。

  但是没过多久,赵昀本人最大的兴趣就开始转向意识形态方面上了,即把程朱理学当做国家哲学加以崇拜,并下令在各地学宫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子,提高《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的地位,“发扬光大”朱熹的道学理论,并追赐朱熹为太师,封为国公。

  赵昀召见朱熹的儿子朱在时,对朱熹的四经注释大为感慨,说:“朕读之不释手,很不与之(朱熹)同时。”老朱死前万万没有想到他死后会有坟头冒烟的一天。

  在推崇朱熹的道学同时,赵昀还大批王安石,特别抨击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认定王安石是“万世罪人”。

  南宋朝廷开始了“正心诚意,克己复礼”的“运动”。在李忠看来可谓是迂腐至极,但是李忠非常愿意看到现在南宋的样子,这对红巾军非常有力。

  李忠为了响应赵昀,同时叫停了《北京诋报》关于批评朱熹的“运动”,这对于南宋的程朱理学的文人来说可是一个非常振奋的消息,他们认为这是燕国对他们的退步,是程朱理学又一次巨大的胜利,第一次巨大的胜利是宋帝赵昀完全承认程朱理学。

  顿时南方的文人们欢呼不已,为他们的胜利而庆祝。

  南宋忙着“正心诚意,克己复礼”的同时,李忠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贺兰山,鄂尔多斯大草原上的西夏党项人那里。

  夏仁宗于一一九三年病死,其子纯佑即位,是为夏恒宗,此人遵循其父遗志,付金和宋,可以说一个不错的收成之主。可惜的是,十几年之后,夏恒宗之母罗太后因与夏恒宗的堂兄李安全***竟然废掉自己的亲生儿子,立安全为帝,夏恒宗不久就被杀掉。这位篡位的安全便是夏襄宗,夏襄宗时代,蒙古人已经大胜,多次入侵西夏,杀掉西夏精兵数万,并且曾一度包围西夏国都兴庆府。情急之下,夏襄宗向当时的金国卫绍王求援,但是当政的卫绍王见死不救,幸亏蒙古人因为兵力有限,还有气候变化,和西夏达成了城下之盟之后,撤回了草原。至此长达八十年的夏金“友谊”侧地决裂。蒙古人一走,夏襄宗就发兵攻打金国的霞州,双方撕破脸皮开打。

  转年,西夏宗室李遵顼发动政变,废杀李安全,自立为帝,是为夏神宗。虽然金朝闻讯,立刻册封李遵顼为“夏国王”,但是这位进士出身的夏神宗野心勃勃,穷兵黩武,四处发兵攻打金国。转年就联合蒙古人一共攻打金国的关陕地区,兵锋一度攻破潼关,但是被金将乌古论庆寿大败。不久之后,蒙古人要攻打西域的花刺子模国,铁木真诏令西夏出兵出钱助战。

  夏神宗看没有什么好处可捞,于是断然拒绝了蒙古人的“命令”。铁木真那里听得了“不”字,于是立刻发兵攻打西夏。夏神宗慌了神,留下太子李德旺守卫国都兴庆府,然后自己逃到西凉躲避蒙古人的兵锋。

  眼看时局危矣,夏神宗亲自写信给金国的宣宗,要求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但是昏庸无远谋的金宣宗竟然“拒接”和西夏讲和。夏神宗更怒了,同时只能无奈再次和蒙古人签订城下之盟。当蒙古人撤走之后,夏神宗开始集结西夏的全部精锐二十万人,并且发书南宋,一同出兵攻打金国。

  宋夏两军三十万大军再次杀入金国的关陕,但是被金军再次大败,西夏二十万军队全军覆没,只有主帅逃了回去。

  夏神宗兵败,此时西夏国内因为连年战乱,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迫于国内的压力,夏神宗被迫退位,太子李德旺即位,是为夏献宗,同年冬季,宣宗病死在汴京。蒙古人、女真人、党项人,三个野蛮民族在西北互相残杀,毫无道义可言。

  随后红巾军全面崛起,并且打败了蒙古国大军四十万,生擒铁木真等蒙古国重要人物,已经等同于灭掉了蒙古国,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力量。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87.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