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出巡一

第一百一十五章 出巡一


  五月春耕一过,李忠在五千侍卫亲军和一万步兵的护卫下,离开北京,经涿州进入真定府,真定府是河北省的治所。

  李忠一进入真定府就召见了以孙忠林为首的河北省文武官员,河北紧邻北京,所以李忠对河北的情况也是非常了解。

  孙忠林是当年泰安孙家庄的大当家,后来孙家庄投降了红巾军,于是孙忠林就一直在崔天佑手下做事。孙忠林做事干练,也是因为最早加入红巾军,所以被一路升迁任命为河北省的布政司。

  河北省已经平定日久,所以行政已经走上了正规,中枢布置的主要工作都已经基本完成,主要是户籍登记和土地丈量。

  户籍登记就是人口普查,主要的工作已经在去年完成了。然后就是按照中枢规定将普查的人口逐一登记在册。

  按照中枢的规定,燕国治下每一户都要有一个户口本,户口本上要详细登记户主的名字和妻子、儿女的名字,还有他们的出生年月,和他们所在的治所。然后一式三份,一份由百姓自己保留,一份由所在县衙保留,一份由所在的州府保留。并且中枢规定每五年就要对这些户籍进行一次梳理,修改。

  李忠来到真定府后,随即抽取了真定府保留的一份户口本,翻开仔细看了起来。

  户主,曾谢,男,真定府获鹿县人,出生,前金大定十年三月初五。长男,曾秀长,真定府获鹿县人,出生,前金明昌二年十月初十。妻,黄姚氏,出生,前金大定十三年二月初三,长女,曾淑闲,出生,前金明昌五年四月初三,泥瓦屋叁间……

  户口本后面并且附有一家四人的指纹和手印,同时每人人名下面还有一个身份编号。

  然后户口本上还盖着县衙户籍所的印章和办理人的签名,还有真定府户籍局的印章和办理人的名字。这是李忠制定法令的习惯,就是将负责人的名字全部写清楚,避免一旦出现问题之后,无据可查的现象出现。

  这样做也可以促进官员的公职心,你的决议必须要签上你的名字,你认命的文吏也是要在任命书上签字,这样当这个决定出了问题或者这个文吏出现了腐败的事情,那么这个官员要对这些直接负责。

  “现在河北有多少人口?”李忠问道身边的孙忠林。

  孙忠林回答道:“三百五十七万八千人。”

  李忠听完之后摇了摇头,河北在几年前是各方势力的主战场,各方人马在这里打了五六年。现在堂堂一个河北省就身下三百多万人口,这还没有后世一个大县的人口多呢?

  李忠和中枢制定的恢复生产的计划中,人口稀缺是最大的阻碍,现在中国北方百废待兴,大量的田地荒芜,急需百姓耕种。但是中国北方多年战乱下来,人口锐减,之前李忠曾看过金世宗时期的政务书籍,里面记载中国北方当时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如果按照这个数字比较,李忠猜测中国北方的人口因为金末的战乱减少了一半之多。

  虽然现在河东和关陕的人口普查数字还没有报上来,但是李忠估计这两个地方的人口也不会比河北多,估计也就是在三百万左右,这样下来再加上金朝占据的河南,还有山东省的六百万人,中国北方满打满算也就是两千万人。

  “土地分配的如何?”李忠问道。

  “禀陛下,按照中枢的规定,每户中每个男子分到田地十五亩,杂地五亩,女人减半。”进过多年的战乱,北方出现了人少地多的局面,但是现在的生产力有限,即使你给百姓更多的土地,百姓也不见得能够种出来。而且燕国现在已经废除了集体耕种的政策,现在治下的县城有多少人,一律按人头分配土地。河北的情况要好很多,因为河北毕竟稳定了好几年了,百姓的耕种已经进入正轨,而且耕牛和农具都已经齐全。”

  李忠现在最担心的是河东和关陕,虽然年初中枢已经向这两个省调运了大量的耕牛和农具还有粮食,但是毕竟是两个大省摆在那里,仅仅只靠中枢临时调拨的物资根本无法满足当地百姓恢复生产,但是李忠已经给这两省的布政司下了命令,最迟明年也要全面恢复生产。

  五月初九,李忠离开真定府,然后进入河东,一路到达太原,现在河东地区已经改名为山西省,治所太原。

  山西布政司刘炎率领两个参政和文武官员两百余人迎接李忠。

  李忠发现山西的人口和自己预判的差不多,城镇的人口普查基本结束,初步掌握的资料是两百三十多万人,估计加上村落中生活的百姓,估计应该是在三百万以上。

  山西虽然经历了多次大战,但是蒙古人只来了两次,而且大部分边远州县还有农村都是在地主的统治之下。后期又被金朝的几个公爵统治着,尤其是在河中府地区,更是没有战乱,百姓百万之多,所以山西的人口数量要比久经战乱的河北多。

  李忠很是欣慰,然后说道:“刘炎,我看山西的人口应该是在三百万以上,弄不好会达到四百万之多,山西地势狭长,而且山地众多,我想将一部分百姓迁移去河北或者关陕。”

  刘炎听了之后立刻反驳道:“陛下,山西虽然人口比河北和关陕多一些,但是自己发展也不够用啊?怎么可以往外迁移人口呢?不行,坚决不行。”

  刘炎一口否决了李忠的提议,刘炎到时没怎么样,但是他身后的前金朝留用的一些官吏们顿时替他们的这个上司紧张起来了。刘炎怎么敢违背“皇帝”的旨意,这要是在金国可是要被杀头的,众人心中立刻同时为刘炎捏了一把冷汗。有人甚至开始在后面故意示意刘炎不要这么固执,但是固执的刘炎不论李忠怎么说都是不答应。

  最后李忠说道:“北方整个是一盘棋,山西要服从安排,只有北方全部稳定恢复生产了,那么才可以保证驱除鞑虏的大业的实现。而且山西出产煤矿,还有钢铁,到时中枢会在这里建立一些大型工厂,一般的工厂中工人怎么也要有三五千吧,要是再大一些的,那就是上万人,再加上他们的家眷,你说你们山西会增加多少人口。”

  刘炎听后开始犹豫起来,他清楚这些大型工厂的意义,不仅是带来人口上的增长,更是山西地位的挺高。就拿益都府来说,其实在山东益都府和东平府还有济南府三府中,益都府在前金的这三府中是排名最后的。

  虽然李忠当初将红巾军的将军府建在了益都,但是只是因为前有济南和东平,可以拱卫益都的安全。后来李忠建立燕国,都城迁移到了北京,但是人们心目中益都府地位会下降的想法非但没有实现,反而因为这些年李忠大力发展工商,建立工厂,益都府中的巨商们迅速增加,这些人大部都是益都的人。

  而且很多的工商厂矿都集中在益都,中枢批准益都建立的新城都是这些富商们的府邸的地区,而且益都还有益都府工匠学院,直接促进了益都地区工矿的发展,益都每年攻贡献的赋税已经超过了山东全省田地的粮税,而且这种趋势更有一发不可收拾的现象,益都府的巨商们现在又将目光盯上了肥沃的辽东大地。

  刘炎知道如果中枢有发展工矿的政策倾斜到山西一些,那么就会迅速促进山西民间商贾的发展,山西致富的途径就不只有农业了。

  “一百万人口。”李忠看到刘炎犹豫了起来,然后开口说道。

  刘炎立刻说道:“陛下,一百万?那山西就没人了,顶天七十万。”

  李忠立刻说道:“好,七十万就七十万。”

  刘炎立刻感觉自己好像是上当了,但是心中又细细一琢磨,其实自己也不是很亏。

  刘炎身后的一班官员可是为刘炎捏了一把冷汗,尤其是看到刘炎和李忠在那里讨价还价,更是让众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此时紧张的心才松了一口气。

  “还有什么问题?”

  “回禀陛下,山西虽然人口不少,但是很多百姓都是独门独院,光棍太多了,所以想要山西真正地稳定下来,还需要大量的女人,让这些独门独院的男丁娶上婆娘,繁衍子孙,只要这样才是长治久安。”

  刘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提困难的机会。

  李忠说道:“刘炎啊,你可是给为出了一个难题啊!”

  这个时代女人和粮食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资,也就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山西几年大战下来,原有的女人都不知道被掠夺到那里了。大部分女人都被蒙古人掠夺到草原,作为蒙古民族繁衍的工具,所以现在中国北方现很多地方都是男多女少。

  李忠略微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开始说道:“这么办吧,现在彭将军一直驻守在边关,这几年一直有蒙古部落和我们暗中交易,蒙古部落用马匹和牛羊来换取我们的盐巴和粮食还有日用品。我统治彭将军,以后蒙古人再想和我们交易,只能拿女人来换,其它的一概不收,蒙古人抢掠成性,这些年没少抢掠妇孺到草原,想必也会拿出一些来换取他们紧缺的物资的。”

  李忠最后的“物资”两个字说的非常有含义,红巾军现在无力深入草原攻打这些蒙古人。枢密院于是就制定了一些防御为主,分化瓦解的战略来对付蒙古人。

  于是红巾军就在暗中开始支持一些小的部族,还有一些野心勃勃的蒙古部族统领,暗中和红巾军交易他们急需的武器和铠甲。

  红巾军的目的是让他们相互残杀,蒙古人也明白红巾军玩得这一套阴谋,但是双方都是各取所需,于是就配合的非常默契。

  李忠知道这种战略不是长久之计,历朝历代都这么做过,扶持一个弱小的势力对抗强大一方,阻碍对方的强大从而威胁到自己。

  但是这个战略非常适合现在的红巾军,大同一带已经稳定了两年之久,边民生产已经完全步入了正规,彭义斌的纵深积极防御战略也基本完成。

  李忠又说道:“这两年高丽进贡了很多女人,我看可以让情报营出面去和高丽的那些奸商们联系,用我们的工业品换取高丽的女人,我想那些高丽的奸商和僧侣们一定会同意的,毕竟我们的商品可是在高丽非常受那些贵族喜爱,尤其是柔软的棉布。”

  李忠接着说道:“我看未来多拐卖来一些女人是中枢的首要任务,而且这个任务要尽快执行起来。”

  李忠说的大义凌然,完全没有一个人口贩子的愧疚,在燕国的法令中,拐卖妇女和儿童是重罪,但是现在在李忠嘴中说出却是如此的自然,感觉好想是李忠在做什么伟大的事情。

  刘炎后来为了能够得到更多女人的名额,硬着头皮又让出了二十万百姓。

  “学校的建立一定不能耽搁,要和恢复生产同等对待。还有那些当地的名士都要请到北京去。”李忠又叮嘱道。

  刘炎作为跟随了李忠多年的人,自然明白李忠的心思。现在中国北方一统已成定局,还有占据河南的金朝,在刘炎心中,红巾军灭到金朝也是一两年的事情而已。

  等到那个时候,局势就又回到了当初宋金南北分制的局面了,但是此时金国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北方汉人王朝,更可以说是中原王朝了。那么到那个时候北方的燕国和南面的宋朝可能在军事上一时没有冲突,但是在思想上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这些冲突首先就是表现在文人中间。

  可能当初女真人统治北方时,南宋在心中就没有担心过自己正统地位会被夷族取代,但是等到汉人的李忠统治了北方,那么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争夺正统的战争一定不会平息,而且随着燕国统一北方步伐的临近,这种气氛更加浓烈。

  就刘炎听到的消息,北京中枢和翰林院还有各大学中都已经在开始讨论李忠称帝的事情了,还有国号和年号,李忠现在的燕王身份和治下燕国的称号都是临时的。

  还有一些人已经提议重修孔子的大成殿,还有丘处机在北京的长春观也要扩建大修,一个是孔圣人,天下读书人视为公认的圣师,一个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百姓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只要这两座大神在北方树立起来,那么南宋就成为偏居一隅的小国了,北方就成为明证言顺的正统了。

  刘炎清楚和南宋争夺正统的斗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会是一个持久战,北方沦陷鞑虏手中日久,风俗败坏,中华民族传统民风民俗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思想沦丧殆尽。这些都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的,而且学堂是传承中华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地方,所以李忠非常重视。

  在李忠心中,中国北方恢复到唐朝时期的样子之后,就是他认为中华最传统的样子了,海乃百川,百姓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来到中华大地的各国使者发自内心地敬畏这个国家。

  但是在燕国也有另外一种言论,那就是红巾军兵强马壮,将南宋灭掉就可以了,还和他们讲什么正统,到时天下都是红巾军的了,自己怎么说都可以了。

  学堂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教师,这些年师范学院已经开始有毕业生了,虽然人数还是非常有限,但是事情依然是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而且李忠将第一批师范学院毕业生全部分配到了山西和关陕,目的是先将这些地区的架子建立起来,然后再一点点充实起来。

  六月,李忠在山西河津渡口过黄河,看着咆哮的河水卷着数不清的黄沙一路南下,再看看两岸被洪水冲刷地千沟百壑的黄土高原,李忠站在黄河西岸翘首看了许久。

  “黄河清,圣人出!”中国历史上圣人不少,但是黄河也很少清过。

  中原王朝历朝历代在这条脾气暴戾的母亲河上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但是往往只保得一时安宁,河水泛滥时常发生,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周定王五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又合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多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十二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再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东流行水不到四十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二年,为抵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西汉贾让提出了治河三策,上策改道,中策分流,下策才是堤防。

  东汉明帝曾下诏书:“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堤防,任由洪水泛滥,这样大家你好我也好。

  宋太祖赵匡胤面对严重的黄河水患也曾下诏书:“夏后治水,但对言导河至海随山浚川,未闻力制湍流,广营高岸。自战国专利,堙塞故道,以小妨大,以私害公,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

  宋太祖在盛赞大禹治水的同时,对堤防这一治黄措施多加驳斥,好像黄河泛滥就是因为采用了堤防堵制而没有采用疏导的治水方式。

  宋神宗则说得更妙。“河决不过一席之地,或东或西,若利害无所较,听其所趋如何?水性趋下,以道治水,则无违其性可也。如能顺其所向,徙城邑以避之,复有何患?”。大有黄老顺其自然,不为而治的味道。

  李忠在出巡之前做足了功课,治理黄河是一件漫长而且耗时耗力的事情,这对于现在的红巾军政权来说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李忠知道黄河必须要治理,三十年,五十年或者一百年都要坚持下去,这是造福百姓的千秋大事。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8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