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低调”的格物...
红巾军占领河东全境,然后又占领了关陕,接着又“打劫”了金国一顿。当金国的曹王和六十多名大臣和他们的家眷还有五千多名绣女们被“押解”到北京时,北京城全民空巷,百姓们围堵在大街上观看着这些金国的“贡物”,尤其是那些还在嘤嘤啼哭的五千多貌美的绣女们,更是吸引了男人们的眼球。
这些绣女对红巾军不了解,在她们看来把她们献给燕国就等于是变身为奴了,到了燕国她们都会被当做换取牛羊的货物了,悲惨地死在燕国。在汴京女真人对红巾军进行了妖魔化的宣传,宣传的比蒙古鞑子还要野蛮,所以这些绣女们才对红巾军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时间会检验一切的。
那六十多名金朝的大臣都是红巾军的情报营经过多年的排查,在臃肿的金朝官僚机构中确定的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所以李忠在议和是特意将这六十多人和他们的家眷列在了贡物的名单中。
六十多人都是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都是一些小人物,而且由于他们的“与众不同”,他们在汴京城中都受到同僚的排挤,所以金帝完颜守纯见到名单之后,毫不犹豫地将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眷抓了起来,然后送到了红巾军的军营中。
吏部会一一安置这些人,红巾军的地盘越来越大,急需大量的官吏治理,光靠科举录取的那几百人根本不够用,况且科举取士的官吏都是学子,能否胜任治理一县的任务都不好说,所以燕国的中枢制定的官员录取的方式中科举只是其中之一。
燕国中枢制定官员录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贡举”,也就是科举,这是主要的选官方式,每三年举行一次,这是考虑到很多学子往返路程遥远。但凡是通过初试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个条件相对来说非常低,这是李忠的意思。
李忠准备将来将选拔文吏也放在科举考试中来,而且文吏相对来说要求的就会低一些。而且那些学识不是很高的人即使侥幸通过了初试,他们也一定清楚在科举考试中不会取得好成绩。
但是这个时候要是还有另外一种相对要求不是很高的文吏职位,那么这些人也一定会非常满足了。而且坐上文吏也不代表就没有做官的机会,李忠的想法就是将文吏(后世的公务员)的录用也渐渐升级,等到几十年之后就可以代替科举考试,官员全部都是从文吏做起。
第二种录用的方式是“奏荫”,又称为“荫补”,就是官员的子弟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制度入仕为官。这种制度在这个时代非常普遍,李忠心中虽然不喜欢这种制度,但是根本无法取缔,即使在李忠后世的共和国也存在这种现象,而且后世还不如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还对这些官二代进行考核之后再择才录用,后世直接省略了这个过程。
但是李忠限制了荫补的名额,规定荫补每三年选拔一次官吏,录取的名额只能是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一成,无论有多少人参加荫补考试。
并且李忠规定参加荫补的子弟必须是父亲为官,还对参加荫补子弟的父亲的官职进行了限制。这个规定就大大限制了那些不学无术或者滥竽充数的子弟们进入官场了,随着第一次科举考试的结束,荫补的考试也结束了,录取了以彭子善为代表的三十五名荫补官员。
彭子善是彭奇的儿子,李忠妻子彭伊茗的弟弟,也可以说是李忠大哥彭义斌的侄子了。如果是换成任何一个朝代,老爹是陕西省布政司,彭奇在关陕被红巾军攻占之后就被吏部任命为陕西省的布政司。姐姐是当朝“皇后”,彭伊茗将来被立为皇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是李忠的决定,只是没有说出来。
而且还有彭义斌这种身份,彭子善在任何一个朝代想做一官都是非常轻松的事情。由于是第一次的荫补考试,达到条件的子弟不是很多,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参加这个考试的子弟会越来越多。
彭子善在燕京大学学习了好多年,也参加了多次在燕京大学中举行的官员选拔的考试,没有举行科举之前,燕京大学已经有一套自己的取官考试了。
这个考试都是在当时的益都学院中进行的,但是彭子善多次的考试都没有达到要求,于是就没有被任命为官。彭子善心中也不急,于是就在益都过起了公子哥的生活,平日在学院中学习,没事去喝喝酒,娱乐娱乐。
而且父亲彭奇和姐姐彭伊茗都告诫彭子善绝对不可以提及自己和他们两人的关系,因为彭子善进入益都学院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进入了,而且外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身份。但是身为学正的杨因对此事了若指掌的,杨因也清楚彭子善将来想要混个一官半职的非常容易。
后来彭子善就随着人数不多的子弟们进入了荫补考试的考场,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入仕为官的资格,而且李忠制定的荫补考试试题也都是以时政和政法为主,将儒家典籍的比例降低了,李忠对这三十五个荫补的子弟也是很满意的。既然这些人不是那些“专业”的文人,那么李忠就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拔了,以使用为主。同时规定荫补录取的官员不得留在中枢,在地方为官五年之后方可有机会提拔入中枢。
知道自己的弟弟做官了,彭伊茗挺着大肚子,亲自下厨为李忠烧菜。弟弟有出息了,做官有了功名,身为姐姐的彭义斌自然是非常高兴了,更是对李忠感激不已。
李忠清楚这种荫补制度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废除的,他手下的那么多文武官员跟着他打天下,名义上是为了“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大业。但是很多人为的还是子孙后代锦衣玉食,高人一等的生活。
当初李忠规定荫补制度录取的名额时,崔天佑和刘全还有李思温都不赞同,他们认为名额太少了,就连这三个天天在李忠身边,受到李忠影响最大的人都反对李忠将名额限制的太少,就可见这个时代荫补制度的重要性了。
最后一种方式为“摄署、流外、从军”。“摄署”就是对一些不够资格授官的人,让他们去那些没有人愿意去的边远地方暂代官职,连续五年考核,政绩优秀的人可以提拔为正职,成为官员。
“流外”是指对那些文吏为官的方式,在任上表现优异的文吏们,经过五年的考核之后,就可成为候补官员,一旦有符合他们的职位空缺,就可以任命这些文吏为官。李忠规定这些文吏候补的官职中,以他们所在的官衙中的官职为首选。这样一来,就可以慢慢实现李忠官员从文吏做起的想法了,但是这个过程会很长;
“从军”就是那些有军功的军人可以候补为一些武官,这个红巾军一直在执行的。
燕国中枢制定的着三种选官的方式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中华民族其实也是一直沿用的。任何制度在设计之初都是好的,但是时间久了就变样了,这都是无法避免的,李忠知道凭借自己的一人之力根本改变不了中华名族根深蒂固的思想。
李忠只是尽到自己的最大力量,尽量减少负面的因素发生的机会,李忠做的最大的尝试就是在农村实行的基层选举,燕国治下已近实现了五千多个村落的直接选举,这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但是李忠幸运地成功了。这也为李忠将来的一些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和积累了经验。
和北京热闹的百姓相比,李忠则是低调多了,李忠带着科举一甲的头三名,叶明志、王承乾、元好问在一队侍卫的护卫下来到了大学城的格物院。
起初叶明志他们还以为李忠要带他们三人去燕京大学或者北京大学呢,然后李忠在大学的礼堂再来一个激情洋溢的演讲。但是三人怎么也没有想到李忠会带他们三人跃过了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直接来到了格物院。
载着李忠四人的马车一停到格物院厚重的铜制大门前,格物院的大院中已经站满了,李忠为了显示亲近之意,于是就邀请叶明志三人一同乘坐他的马车。
“参见陛下。”李忠刚刚走下马车,站在格物院大院中的众人就恭敬地向李忠行礼,很多人都是面色激动。
叶明志三人下车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工部尚书张荣,三人也是立刻行礼。
“好久没来看大家了,最近有点忙,今天一定待到晚上,吃完你们的饭再走。”李忠随口说道,语气中留漏着毫不掩饰的欢喜和兴奋。
人群中很多人听完李忠的话后,都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叶明志三人不明白面前这些看着有些“土鳖”的格物院人员为什么见到李忠这么激动,而且他们更不明白李忠对这些人为什么这么亲近。
叶明志三人自然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了,格物院大院中的这几百人都是穷苦工匠出身,在没有李忠之前,他们都是被别人看不起的臭工匠,在士、农、工、商中仅次于商人。李忠不仅给了他们身份和地位,更是给了他们尊严,所以这些人见到李忠时,都激动的流泪。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78.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