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九十七章 教育

第九十七章 教育


  李思温和崔天佑在崔天佑的书房中讨论了一会儿关于都城北京的事情之后,崔天佑就向李思温问道:“思温这次来我府上可是为了县学的事情?”

  李思温听到崔天佑的话之后,立刻点了点头。

  关于教育的问题,之前几天李忠和崔天佑还有李思温等人商讨了许久,一直拿不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来,究其根源就是差钱。

  教育是一个长远的投资,必须舍得花钱在里面,然后过个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之后才会有成效,李忠之前几年的教育投入已经有了产出。从红巾军占领益都府到今天,已经七年时间了,李忠当初在占领益都府时就建立了红巾军士官学院,益都医学院,益都学院和益都工匠学院,还有开始着手建立童学和县学。

  李忠的这个教育计划归根结底就是为红巾军征战服务的,红巾军士官学院为红巾军培养军队中的基层士官,医学院为红巾军培养军医官和医务兵,工匠学院为红巾军培养工匠,打造兵器铠甲和各种军需器械,益都学院为红巾军培养治理地方的官吏。这些学院都走上了正规,而且越发地壮大起来,红巾军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都离不开这些学院的贡献。

  李忠大力发展童学,让八岁的童子入学学习,学制三年,目的让童子在这三年中掌握基本的汉字和一些基本的生活和格物知识,但是李忠建立的县学比较少,所以这些读完童学的孩子们大部分进入了李忠建立的四所学院中的工匠学院,士官学院和医学院,然后在这些学院中学习几年之后就开始为红巾军服役。

  并且进入这些学院中的学员都是全部免费就读的,吃住全部由红巾军负责,同时还有生活补助,这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农民子弟来说是非常好的学选择,让他们的孩子读完童学之后,如其去考为数不多的县学,还不如进入这些门槛较低的学院,尤其是工匠学院,学得一技之长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更何况这些学院都是吃住免费,可以为家中节省大量的钱粮。

  但是问题现在出现了,大量的童子童学结束之后就进入红巾军的体系中,导致县学发展缓慢。县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没有太大前进,这里面的主要是因为李忠投入不足所致。红巾军没有那么多的钱财投入到这样传统的教育中。

  现在这个时代的传统教育,多数都是学子在官办的童学和县学学业结束之后,很多学子开始出去求学,拜在一些名儒或者知名的学院下,跟随着老师学习。还有一些大户人家或者地主人家的子弟从小就接受传统的家学教育,学业的完CD是在自己家中,然后进行科举。

  红巾军将治下的大部分地主和大户都消灭了,家学已经没有了,名士大儒倒是有一些,而且这些人也一直坚持招收弟子讲学。傅子云就是很好的例子,一直跟着陆九渊学习,直到陆九渊逝世,但是这不是李忠心中理想的教育模式。家学和私学保持了中华最传统的文化,但是和李忠心目中中的强盛国家的教育相违背。后世美利坚共和国的教育模式是李忠认为最理想的,教育主要由国家承担,同时大力鼓励私学和研究机构。

  李忠之前为红巾军制定的教育计划是为了服务红巾军征战,但是现在要进行一些更改了,李忠决定未来五年中加大对县学和州学的建设和老师的培养。政权已经成立,李忠要为未来中华的强盛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体制。

  童学的建设相对容易一些,而且老师的招募也非常容易,童学主要是教授童子识字,所以老师的条件比较低,红巾军大量的退役士兵和地方老者都可以胜任。但是县学的定位是对学子们思想道德的提升,同时县学开始接触诸多的典籍,所以对教师的学识和素质要求都非常高,于是县学中的教师就比较缺乏。李忠准备新建的师范科学院,专门培养教师。

  李忠制定的五年教育计划非常庞大,未来五年主要是建立一个教育的框架,于是需要的钱粮也是巨大的。这样一来就遭到了刘全和崔天佑的反对,他们两个都以未来红巾军大战众多为由,反对李忠的这个计划,。

  这二人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首先是红巾军未来要攻灭金国,同时平定辽东,还有琉球和南洋战略都要施行,都是用钱和用人。而且二人认为现在这样的教育非常适合红巾军,从童子开始培养,都是围绕着红巾军展开的。二人认为应该保持不变,直到红巾军平定北方之后,再搞李忠的那个教育计划。

  甚至二人还将蒙古鞑子拿出来说事,来反对李忠动不动就提什么教育是国家兴盛的根本,崔天佑直接反驳道:“蒙古鞑子也没有搞你李忠那一套,但是依然差点灭掉了金朝。”

  崔天佑的话顿时让李忠哑口无言,李忠一时不知道如何反驳崔天佑了。最后众人都没有讨论出来一个结果。

  ……

  李思温朝崔天佑说道:“陛下有他的长远计划,所以提出了这个教育计划,我知道你有你的难处,家业大了,但是处处用钱,也不好过,但是希望天佑还是支持陛下的计划。而且现在新朝刚刚建立,天佑你又是中枢中权利最大的人,仅次于陛下,这个时候就和陛下在一些问题上不统一,难免会让外人说三道四。而且你我现在皆是臣子,不能再想之前那样了,有些事情不是你我和陛下可以左右的。”

  李思温将话说到这个地步了,崔天佑自然是明白的,他现在突然想明白了,李忠现在是燕王,用不了多久就会称帝的,到时自己再以这样的心态对待李忠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可能,有的时候即使李忠错了也不能指出来,这就是家天下的惯例。

  崔天佑心中有些失落,他失落的是一切都开始变化了,当初他们家业小的时候,李忠动不动就去他那里讨要果酒喝,然后坐到地上和他讨论山寨的发展和粮食的供应等问题。那时虽然他们非常弱小,而且干的都是掉脑袋的事情,但是一点都不害怕。现在红巾军家业大了,大到崔天佑都要通过手下的人帮助才能发布命令了,而且从那个整日忙碌在仓库中的大管家,腰身一变,成为今天坐在舒服的相府中的丞相,崔天佑心中突然有了一种恐惧感,这种感觉真正地让他有些害怕。

  崔天佑不知道现在该说什么,他了解李忠的性格,知道李忠当了皇帝之后也一定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知道自己要慢慢地适应现在的身份。

  李思温看了崔天佑一眼,将崔天佑沉思的表情全部收入眼中,然后微笑着说道:“天佑,你也不用想得太多,其实你之前也一直这样过来的,陛下也从来没有认为你是故意和他作对,当年你也不是经常反对陛下的决议吗?不是依然当上了权利最大的左丞相了吗?这不就是陛下对你的信任吗?”

  崔天佑听到这里之后,心中略微放松下来,李思温说的没错,李忠是完全信任他的,这一点崔天佑也绝不怀疑,否则今天的左丞相之位就不可能是他的。

  李思温随后说道:“朝中现在都是当初一起起事的老人儿,都是一心为红巾军做事的人,所以大家平日就忽略了一些细节,但是天佑你要知道,最快两年就要举行科举考试了,这里面的原因你我都清楚。”

  李忠重开科举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北方文人的支持,到时金朝西夏和红巾军治下的汉人文人士子们必定会争相应试,因为这是百年来中国北方第一个汉人政权举行科举考试,被压抑了百年的情节将会彻底爆发。

  崔天佑心中自然明白李忠的想法,而且制定科举考试的方案还是他和李忠设定的。

  李思温继续说道:“天佑,科举完毕后,陛下为了得到北方文人的支持,同时也为了选拔更多的有才之士,一定会给这些传统的士子文人们不少的名额,到时一定会有很多传统文人进入我们中间来。而且这些人都不是我们红巾军培养的传统官吏,在思想上和我们这些人不同,他们中难免有不安分的人,就会将目光移到你我这个耀眼的位置上来,如果到时你我再像现在这般和陛下相处,一定会被一些人利用,必然会引来麻烦。到那时你我也不可能指望陛下还会这般随意,不介意你我的举动了,那是陛下考虑的会更多,陛下即要照顾老兄弟,又要顾忌这些文人。”

  崔天佑听李思温的话之后,彻底明白了李思温的来意了。李思温说的没错,李忠政权中会不断地有新人加入,而且这些新人不都是像红巾军培养的那些传统官吏那样,已经熟悉了崔天佑他们。这些新加入的人都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子,他们一定看不惯李思温和崔天佑他们现在的习气,和李忠都是大喊大叫,寸步不让,这在他们看来就是奸臣之举,尤其是崔天佑占据着令天下读书人都眼红的左丞相之位,掌管着百官和政令。

  崔天佑会意地笑了起来,然后朝李思温拱了拱手说道:“多谢思温兄相告,崔某感激不尽。”

  李思温微笑着回礼道:“其实这不是我的话,这是陛下让我转告你的。”

  崔天佑又是一愣,然后有些不懂地看向李思温。

  李思温继续说道:“其实陛下没有明说,只是隐约点到,我在陛下身边这么久了,自然明白陛下的想法,而且陛下的话是说给你我和刘全三人的,说明陛下心中一直都是有我们这些老兄弟了。陛下是提醒我们将来要时刻注意,不要被那些文人们抓到把柄,陛下需要照顾各方势力,我们也要体谅他。而且陛下最后还说,你我和刘全当惯了土匪,现在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丞相怎么当了。”

  李思温的最后一句话将崔天佑说笑了,于是两人都大笑起来。

  李思温接着说道:“昨日刘福回到北京履职,陛下准备明日召见他,昨晚周洋将刘福请到他的府中设宴款待,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而且晚上又叫来北京梦仙楼中的几位胡人名妓作陪。这等事情没过多久就传达了陛下那里,陛下知道后只是说刘福和周洋在济南就认识了,关系甚好,所以回来聚一聚是难免的。陛下是自己人,当然知道这些,但是将来要是有其他人在陛下面前告周洋暗中联络武将,而且身为吏部尚书竟然将青楼女子带回府中,还和武将一起***到时陛下该如何是好,还能每次都护着大家,那时陛下要考虑的问题就很多了,需要照顾各方势力。”

  崔天佑听完李思温的话后,气愤地重重地拍了一下身边的案桌,他这次可是真的生气了,周洋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周洋在能力和才华上毋庸置疑,崔天佑非常赏识他,也是暗中作为他的接班人来培养的,直接放到了吏部这个显赫的位置上任尚书。

  但是周洋书香门第,沾染了这个时代文人们惯有的通病,就是时刻离不开歌姬舞姬之类的瓦子中的女人。崔天佑曾多次当面训斥周洋放荡不羁。

  尤其是在这之后,一旦科举开始取士,那么中枢和地方上的官员组成就会发生变化,那天遇到一个像赵秉文那样的传统文人,那么周洋和刘福这次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赵秉文也非常看不惯红巾军一些官吏和武将们平时的做法,但是赵秉文一直都是“局外人”,所以就没有直接和李忠放映他的看法。红巾军治下的大量官员和武将都是“土匪”出身,他们忠心于李忠,但是在生活上的一些作为领那些传统的文人们看不惯。

  李忠对现在红巾军治下的官员和武将们在私生活上要求的非常宽松,因为李忠本身就做不到,只要官员们勤勤恳恳做事,武将舍命战场,将自己的本职做好,其他的李忠都不会太过要求。而且这个时代的人舍命跟着李忠打天下,除了大义之外,不都是为了荣华富贵和女人吗?还有后代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吗?

  李忠心中非常清楚这些,他每次都会在年底,武将和官员们回来时给大家发福利,这个福利有府邸,女人,美酒和金钱,随着红巾军的家底越来越大了,李忠也不会像之前那么吝啬了,众人也是明白,之前红巾军家业小,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在意这些物质上的东西,现在红巾军有些家底了,李忠多给大家一些钱粮和女人,大家也都照收了,后来过年都好好享受一下。

  李忠知道现在他拿出的都是小头,等到真有一天李忠统一天下了,到时大赏百官,封侯进爵时,那时的赏赐才是真正的赏赐,现在给点美酒和女人只是临时犒劳一下有功之臣而已。

  李忠也是总结了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封赏和自己打天下的百官时,都是毫不吝惜的,动不动就是田地千亩,食户几百几千。李忠不喜欢这样的赏赐方式,这个时代财富的象征就是土地,这个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是红巾军是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消灭地主,分田地给百姓,如果李忠用土地封赏用功之人,那么就又形成了新的地主,李忠不希望出现这样通过权利和功劳而获得土地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历朝历代最后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最后爆发起义,然后推翻一个王朝。

  李忠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另外一种封赏方式了,让有功之臣入股商社,通过商社的盈利来给大家带来财富,这样让众人将是土地为首要财富的思想逐渐改变一下。

  李忠决定以政府的名义成立几个大型的商社,然后将商社股份化,商社的盈利将以分红的形式发放给众人,一个人在商社中的股份越多分得越多。股份的分配,取决于这个人的功劳大小了,自然是攻高的人分的多。

  现在随着河北和山东一带的几处大型铁矿的开采,红巾军治下钢铁的供应已经非常充足了,钢铁是工业的基础,李忠决定建立一些工厂,和棉织场,而且开始放宽民间商人经营的范畴,将一些不是非常重要和尖端的军用物资可以交与民间生产,而且对民间的钢铁供应也将加大,这样一来直接的好处就是民间百姓获利,从而催动消费和商业发展,政府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

  之前李忠没有这么做的原因是首先中国北方铁矿煤矿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工厂,李忠大力投入工匠学院的建设,照这样下去,再过几年就有可能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李忠必须将这些过剩的人安置到民间,那么就要扶持他们建作坊,开工厂,生产商品。同时政府再给他们一些鼓励政策,促进他们的发展,更要为他们打开销售的通道。而且这些在李忠看来挣钱的行业必须要让那些功臣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摆脱传统重视土地的思想观念。

  虽然李忠的红巾军消灭了大量的地主,但是商人被波及的很少,很多商人依然在红巾军治下经商。虽然红巾军对治下的商人进行了种种限制,尤其是在买卖的商品上,但是红巾军的税收非常合理,没有历朝历代那种苛捐杂税,商人大部分的利润被官府拿走。红巾军治下的商人虽然买卖的商品看上去很小,不怎么值钱,但是利润很大,而且绝大多数的利润都被商人拿走了,这样一来红巾军治下的商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从商的人更多了,尤其是红巾军逐渐放开买卖中的众多限制之后,还有便利的驿站的修建,商旅变的更加活跃起来。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6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