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七十六章 大战之后

第七十六章 大战之后


  这些天益都府变的非常热闹,原因就是红巾军打了大胜仗,消灭了木华黎的十万蒙古大军,而且攻下了燕京,这可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益都李忠的府邸,院中,彭伊茗领着萧喜和已经怀孕半年之久的赵清来到庭院中,赵清一身白色罗裙,挺着个大肚子,但是看起来依然高雅清丽。赵清这些天已经开始对李忠有怨言了,因为李忠已经离开家三个多月了,那个经常给她将故事哄她开心的男人突然消失了三个月,自然让赵清感到非常失落,虽然他现在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彭伊茗,萧喜还有杨妙真的感情都非常好。但是赵清毕竟是南宋的公主,突然转换了一个生活方式之后,自然需要适应一段时间,而且赵清从小就是娇生惯养,思想比较单纯,自从身心都被李忠霸占之后,赵清对李忠的依赖非常严重,一天见不到李忠就心中发慌,害怕。

  彭伊茗看着赵清走了过来,立刻过去扶持了一下,赵清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暖意,李忠的这四个女人相处的都非常和睦,感情深厚,赵清也是非常快地接受了三位姐姐。

  李忠府中没有出现宗室世家中后府女人不和,勾心斗角的事情,相反李忠的四个女人相处的非常和睦,而且都是情同姐妹,这也是赵清能够快速地融入了这个家的原因。

  杨妙真一身戎装地走出了房间,然后活动了一下手臂,对重新穿上铠甲的她来说非常欢喜,杨妙真要去燕京李忠身边。

  李忠这三个月一直在忙碌战事,尤其是燕京刚刚被攻克,身边一直有忙不完的事情,身心都非常疲劳,在给四位美丽娇妻的书信中,李忠毫不掩饰的表达着对她们的想念,恨不得立刻将四人揽到怀中……

  看着李忠充满深情而且露骨的情书,彭伊茗四人及欢喜又感伤,她们也都非常想念李忠,但是知道李忠现在不可能回到益都府来,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回来。

  而且李忠在信中明确表示身边没有其她女人,这是赵清事件之后,李忠对彭伊茗的保证,不会一时欲火上脑再做出那种事情来。因为赵清被李忠霸占之后,赵清立刻要自杀,身为大姐的彭伊茗自然是苦苦相劝,想尽了各种办法才将赵清安抚下来。然后就对李忠下了禁令,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要指望她们三个出面解决,而且女人也不许带回家。

  李忠自然是知道错了,于是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来,在三位娇妻面前卖萌,哄她们开心,这才博得她们的原谅,而且李忠也是打心低决定以后不能再做这种事情了。

  杨妙真是被彭伊茗派去燕京照顾李忠的生活的,因为现在燕京地区刚刚平定,还有很多地区没有被红巾军接管,盗匪横行,所以李忠根本没有打算接自己的几位妻子来燕京,相对燕京的动乱,益都府还是非常安全的。

  彭伊茗看完李忠的诉苦信之后,立刻回信给李忠,让杨妙真去燕京照顾他,李忠看完彭伊茗的回信之后,立刻欢喜地同意了。

  杨妙真是行伍出身,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外出方便的很,尤其是去燕京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

  杨妙真又穿上了久违的战甲之后,心情非常好,更主要的是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见到李忠了。

  一想到就要见到朝思暮想的人,然后又看了看身上的这身铠甲,杨妙真的脸顿时有些羞红。她还清楚地记得李忠有一次晚上去她的房间,进去之后看见杨妙真在擦拭挂在衣柜中的棉甲,就知道杨妙真还是很怀念军中的日子,毕竟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忘记那些血雨腥风厮杀的日子的。虽然杨妙真现在可以陪在心爱的人身边,但是心中多少还是有些失落。

  李忠看着杨妙真的感伤,于是立刻让杨妙真将悬挂了许久的棉甲穿上,杨妙真立刻欢喜地穿上了,她知道李忠是在安慰她,但是没想到李忠还有更邪恶的念头,那就是让杨妙真穿着铠甲和他亲热。开始的时候,杨妙真是又羞又怒,拒不答应,但是拗不过心上人,最终还是答应了,那晚杨妙真一次又一次地被李忠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彭伊茗看到已经准备完毕,骑上战马的杨妙真和五十名女兵,同时在府门外还有三千侍卫亲军待命,毕竟是李忠的女人,安全是首要的。

  彭伊茗朝杨妙真说道:“妙真妹妹路上多加小心,到了燕京不要只顾着亲郎,自己的身子也要照看好,到时再挑选几个知根知底的女子一同照顾统领,那些心术不正的女子万万不可进入咱们家门。”

  彭伊茗知书达理,明白像李忠这样的人,身边的女人一定不会少,更何况李忠现在身边只有她们四人,这还没有他的父亲彭奇的妻妾多呢?

  彭伊茗继续说道:“还有,就是再过几个月,清儿妹妹就要生了,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让统领回来。”

  彭伊茗说完之后又看了看身后的赵清,彭伊茗清楚女人生小孩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之前她们临产时,李忠都是在身边陪护的,所以彭伊茗非常想让李忠在赵清临产时回到赵清身边。

  赵清表情有些伤感,然后摸了摸鼓起的肚子,她心中非常想让李忠回到她的身边,但是又知道李忠非常忙碌,她现在只能在心中祈祷李忠未来几个月能够忙完一切,回到她身边。

  赵清有些伤感地小声哭泣起来,搀扶她的萧喜立刻安慰起来。

  杨妙真看着楚楚可怜的赵清,她明白赵清的感受,赵清是南宋宁宗最疼爱的公主,孤身来到山东,还被一时上脑的李忠给霸占了,还好她们三个苦苦相劝才没有让赵清自杀成,然后赵清就将自己的身心全部给了李忠,也将李忠当着自己的惟一依靠,见不到李忠心中就发慌。

  杨妙真看着站在赵清身后的女儿李思思,然后说道:“思思,在家要听几位姨娘的话,要多去看望清儿姨娘,知道吗?”

  思思对母亲离开还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平时几位姨娘对她都非常好,两个哥哥欺负她的时候,几位姨娘都会帮着她。

  思思乖巧地点了点头,然后就走到赵清的身边,伸出可爱的小手握住了赵清的一根纤细的手指,赵清被可爱的思思这么一握,心情立刻好了很多,然后伸出玉手轻轻地抚摸起思思的小脑袋来。

  思思奶声奶气地朝赵清说道:“姨娘,姨娘,小妹妹什么时候出来啊?”

  听完思思的话之后,众人立刻笑了起来。

  ……

  送走杨妙真之后,彭伊茗她们并没有立刻回到府中,因为府门外的大街上聚集了大量的学子和百姓,他们在为红巾军在河北燕京取得的胜利游行欢呼,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神情,他们举着横幅,高喊着“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口号,一条条街道地走着,此时来到了李忠的府邸门前。

  侍卫们立刻将彭伊茗她们三人隔离开来,护在中间,生怕游行的百姓们见到几位统领夫人之后太激动,伤到她们。

  游行的队伍走近,随行的还有一些衙役和官员,这是红巾军治下的规定,百姓游行需要得到当地官府的批准才可以,如果是事情突然,没有来得及告知官府,百姓就开始集会了,那么官府就要派官员跟随着游行队伍,避免场面失控,一旦百姓在游行中出现伤亡事件,官府的官员要不全部责任。

  随行的几位官员首先看到了站在府门前的彭伊茗她们,领头的官员不敢怠慢,立刻先行了过来。

  一行三人很快就来到了彭伊茗她们面前,为首的一位白须老者首先恭敬地说道:“三位夫人还是先行回府,游行的学子们情绪激昂,万一伤害到三位夫人就不好了。”

  “谢谢杨大人,不碍事,我等也想在看一看,毕竟整日待在府中也是闷得慌。”彭伊茗和身后的萧喜还有赵清立刻还礼。赵清的身子不方便,所以只是象征性的还了一下礼。

  李忠对这位杨大人很尊重,所以府上的女眷们也不敢怠慢。

  这位杨大人名叫杨因,祖上是唐朝一位将军,家学渊博,后来这位将军在战场上战死,杨因的先人为了躲避唐末的战乱,就领着族人在当时的长安长乐镇隐居了起来,直到五代时期,杨家依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保持着优良的家学传承。于是很多杨家的族人开始出来为官,辅佐当时的乱世君主,但是随着五代的战乱开始,一直到赵匡胤统一中原,杨家的族人死伤殆尽,家道衰败,到杨因祖父时期,杨家只剩不到百亩的薄田,勉强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而已。

  杨因的祖父曾在北宋洛阳为官,担任国子监教授一职,当时理学兴起,天道性命的哲学思潮活跃,尤其是以二程,程颢,程颐为首的天道论最为盛行。

  杨因的祖父继承的是家学传承,传承的是唐朝时期的结合了道佛和儒家思想之后的儒家理义,当时唐朝没有官方的学术思想,整个帝国都是秉着包容的精神,所以文人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杨家就是很好的例子,祖上是一位武将,但是族中治学严谨,家学渊博,族人都是能问能武,这就是那个伟大的时代,思想没有固化百姓。

  杨因的祖父看不惯二程整天的天道论,更鄙视他们完全将道佛两种思想排斥在外,搞唯我独租的一套,其实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就是吸纳了众多其它思想之后的结果,尤其是是道教和佛教,都对儒家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也是理学发展的基础。

  不久,杨因的祖父弃官还乡,带着族人继续耕种那百亩薄田来度日。后来女真人的铁骑踏遍中原,北方沦陷,杨家的生活更加困苦,最后到了杨因这代,杨因只能靠在街上给人写书信勉强过日。后来被李忠发现益都的街边竟然有写的一手好字的人,知道杨因不是凡人,于是请来询问。李忠发现杨因就是他想要的文人,杨因和李思温一样,在学识上虽然没有那些传统的大儒高,但是在制政上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杨因祖上是武将,杨因对兵法韬略也非常精通,于是李忠立刻聘请杨因为益都学院的学正,杨因犹豫一番之后接受了邀请。

  杨因对李忠的红巾军还是很认可的,李忠是秉着统一天下的理念的,所以红巾军就不会做那些流寇烧杀掠夺的勾当来,每到一处首先安抚百姓。

  杨因对李忠成立的这些学院都是非常赞同的,他知道这些学院虽然表面看没有实实在在的军队好,但是这些学院是保证红巾军越打越强的根基。

  杨因来到益都学院上任之后,当看到李忠的教学方案之后,他心中已经被李忠完全折服了,益都学院中的教材都是红巾军治下的法令和政令,还有一些像《贞观政要》一样的,各朝的制政书籍,学员大部分都是红巾军的军人,还有一些贫寒家庭的子弟,当时还没有传统的文人来到这里学习或者讲学。

  杨因清楚李忠这么做的好处,益都学院按照李忠的这个教学方案教授出来的学生都是熟知红巾军政令法令的人,被安排当任何一个县镇中担任官吏都可以胜任,而且会非常好地执行红巾军的一切政令法令。同时这样培养官吏的方式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首先是集中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红巾军急需的治理地方的官吏,而且还可以简化官府的编制。

  杨因清楚这个时代的选官和任官制度,科举取士录取的官员都是一些饱读诗书的文人,这些文人对政府的政令法令一窍不通,被任命到地方之后,还要配以多名熟知政府政令法令的文吏和师爷,这样一来县太爷就成了闲置,完全不知治下的仓廪民生。但是益都学院中考核毕业的官吏就不存在这种想象,他们上任地方时,只需要带上几个识字的人就可以,因为县太爷熟知政令法令,可以教授这些人,或者一人独自上任也可以,到了地方再从当地选几个识字的人和几个衙役就可以开展工作了。

  于是在红巾军的考核和督查人员对州县的官员进行考核时,各州县的一把手都是站在最前面,他们详细地介绍治下的民生和政令的执行情况,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他们一手操办的或者手把手教手下面的人做的,所以非常熟悉。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4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