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三十五章 木华黎转战河东

第三十五章 木华黎转战河东


  第三十五章木华黎转战河东

  金兴定二年就这样过去了,在河北东路和中都府路,河北西路一带,战争足足打了一年,各方势力获得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金兴定二年最得意的就是李忠了,红巾军在这一年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是,郝定攻陷了沧州,让红巾军直接威胁到了河北东路重镇河间府,只要河间府被红巾军攻占,那么,红巾军就在河北东路有了立足之地,退可保山东,进可攻中都大兴府和真定府。

  李忠暂时还没有攻打河间府的计划,因为河北东路各方势力混杂,牵一发而动全身,金庭在这里的统治几乎为零,虽然各个地主势力都挂着金庭的外衣,但是,李忠清楚这些人都和他一样,各怀野心,都想在这乱世称霸一方。

  木华黎在过去的一年也是有喜有悲,攻略河北东路一带失败,而且在大名府还赔上了近万军队,同时让这一地区的地主武装做大。

  但是,李瘸驴的归降还是让木华黎欢喜了一下,同时,木华黎也是意识到对占领城池统治的重要性。

  过去蒙古人都是春去秋来,以掠夺为主,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等到第二年再来时,这些城池还是被人占据。

  而且,占据这些城池的势力还有逐渐壮大的趋势,动不动就是聚众十几万,这让木华黎头痛不已。虽然这些人在他看来都是乌合之众,但是,有时也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

  而且,木华黎也是察觉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乌合之众在经历了战争之后,也是渐渐地成长为合格的战士,尤其是真定府的武仙和河间府的移刺众家奴还有张甫,他们手中的军队都是能战之军,当初这些州府都是被蒙古人攻陷过,但是都没有驻军统治。

  蒙古人这么反复折腾了几年之后,河北一带的格局局面也是正式形成了。

  木华黎接受了刘柏林的建议,对中都一带的州县派遣官吏进行统治。然后对辽东金朝之前的东京辽阳府和上京会宁府中的女真投降贵族进行清洗。

  一个月中蒙古人就杀了金朝的投降地主和贵族十几万人,让这一代残留的金庭势力彻底被清除,保证了中都大兴府后方的安稳。

  做完这些之后,木华黎又在治下大兴府一带征汉人兵五万,然后交由手下的汉人将领统领。这样一来,木华黎手中契丹,女真,汉人的军队加起来就有了十万之多,让木华黎有了立足中都大兴府的家底了。

  兴定三年春耕一过,木华黎摒弃了蒙古人传统的春去秋来的战术,在五月间就开始在太行山西侧的应州集结,准备避开河北一带的地主武装,转而攻打河东地区的两路,河东北路和河东南路,这次木华黎兵锋直指河东北路重镇太原。

  “喜儿。”李忠静悄悄地走进房间,然后突然从后面抱着萧喜。

  萧喜真在逗刚刚开始要学习走路的儿子开心,却被李忠下了一跳,索性没有吓到小家伙,李忠知道自然是不会吓到自己的儿子。

  萧喜为李忠生的儿子已经快两岁了,名叫李源诚,这个名字是彭义斌给取得。

  李忠知道大哥的性子,在儿子出生后,立刻给远在大名府的大哥彭义斌去信报喜,同时让彭义斌给外甥取名字。

  彭义斌接到信之后也是欢喜不已,然后立刻开始翻起各种书籍来,他知道要给自己的外甥想一个好名字。但是,彭义斌江湖豪杰出身,对咬文嚼字这些不在行,忙了好几天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名字。

  最后,还是在侍卫们的建议下,找一些先生来一起想。

  于是,彭义斌立刻将大名府有些学问的文人还有一些先生请到了府中,然后好酒好菜地招待了一番。

  当这些人得知是要给红巾军统领的大公子取名时,也是不敢怠慢,纷纷发挥自己的重大才能。

  最后,彭义斌在众多后选方案中选择了“李源诚”这三个字。

  刚刚走了两步就摔倒的李源诚开始哭起来,显然是对李忠抢走了萧喜而不满,萧喜立刻就要挣脱李忠的怀抱,但是被李忠制止了,然后说道:“男子汉,摔一摔结实。”

  萧喜可是不会理会李忠的话,最后还是挣脱了李忠,立刻将儿子保在了怀中。

  小家伙一来到萧喜的怀中,立刻停止了哭泣,然后就开始在萧喜鼓鼓的胸前摸了起来。

  李忠有点嫉妒地看了看自己的儿子,然后将小家伙抱到了自己怀中。

  李源诚对李忠也是亲近的很,立刻开始在李忠的脸上抓来起来。

  送走李远诚之后,李忠在继续了儿子的未完成的事业,在萧喜的胸前和身体上蹂躏了一番。

  李忠又将萧喜揽到怀中,然后从他怀中掏出了一面小镜子,放到了萧喜的手中。

  今天是汉族传统的七夕节,李忠也是难得有时间,于是特意去了益都玻璃作坊一趟,挑选了三面小镜子,准备送给他的三个女人。

  萧喜接过李忠的镜子欢喜不已,她好奇地看着手中镶着木框的小圆镜,而且更是欣喜地发现这面镜子竟然可以清楚地照见她的样子。

  萧喜很早就知道益都玻璃作坊中生产一种可以清楚地照见容貌的镜子,也是满是好奇,毕竟,在任何时代,女人对自己的容貌都是看的最重的。

  但是,萧喜知道就是她想要也不可以向李忠开口,李忠不喜欢那种女人,而且萧喜也不是那种物质上的女人。

  欢喜的萧喜把玩了好一会手中的镜子之后,立刻问李忠是否给其她两位姐姐带了。

  李忠自然是不会偏心,然后说道:“当我的女人真是辛苦你们了。”

  萧喜躺在李忠的怀中柔声地说道:“大人说的那里的话,能当大人的女人,是萧喜的福分。”

  李忠对萧喜他们要求不是很严,平时也没有什么规矩,但是没有给她们锦衣玉食,和普通人家几乎差不多。在红巾军治下,吃的最好的就是红巾军的士兵了。

  山东的百姓都知道,红巾军的统领李忠都是隔着十天半个月才吃一回肉,平日不饮茶,只有在节日里才饮一些果酒。

  红巾军的众多将领和官员的家属也是这样的待遇,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抱怨的。尤其是前线的红巾军士兵,更是感动不已。

  他们知道他们在军中吃的要比他们的统领还要好,于是在这种风气下,红巾军治下的将士奋勇杀敌,农户辛勤耕种,官吏都是各尽其职,让红巾军的实力一天一天地壮大。

  现在,在红巾军治下一些和平日久的州县,随着耕牛和农具的增多,生产也是非常稳定,于是李忠颁布了新的政令,这些有条件的村落将土地按人口分给百姓,开始自耕自种。

  李忠知道只有将土地最终分给百姓之后,才是彻底地达到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但是,这只是对一些耕作已经稳定的地区来说,像一些军屯区和刚刚占领的州县,还是实行红巾军集体耕种的政策。

  自耕农的积极性也是比集体耕种要高的多,虽然集体耕种,百姓也可以收获大量的粮食,吃饱不成问题,但是这种政策也是让百姓心中一直认为是在为红巾军种地,不是在为他们自己种地。

  李忠对自耕农的税收也是比较高,基本达到了产粮的四成,自耕农是自己出种子,崔天佑经过计算之后,制定了自耕农的粮税标准,这个标准是在保证一户农户吃饱的同时,还有明年粮种的前提下制定的。

  自耕农的土地禁止买卖,可以出租给他人,但是都要在官府登记,而且粮租由官府按照红巾军的标准制定,农户不得私自定粮租的多少,李忠这么做也是为了土地不被大量兼并。

  李忠现在制定的税收较高,原因也是非常简单,就是红巾军要发展,需要更多的粮食和人口。而且对百姓的管理也是没有放松,农户农忙时耕种,农闲时训练和服差役。出入走动都是要有路条。商人,文人也都是如此,他们也有各自的种种规定。

  李忠现在不会放宽这样的管理政策,等到时机成熟了,他也会实行宽松自由的管理政策。

  稳定的政策让红巾军治下一片安宁,近七成的钱粮都被李忠用到了红巾军身上,也是让红巾军的装备和后勤供应都超越了这个时代的任何军队。

  但是,李忠并没有搞后世的那种补给方式,首先是那种专业的补给方式在这个时代不适用。而且红巾军也没有正规到后世的那种职业军人的地步,红巾军每到一处,除了打仗之外还要屯田和休整河渠等。

  所以,李忠的后勤理念是按照后世共和国内战时的模式来的,士兵随身带有大量的口粮,这些口粮都是一些干粮和炒面之类的。这样可以减轻后勤的压力,这一点蒙古军人做的最好,一个蒙古骑兵,他的全部家当都在马上,出去一个月都饿不死,李忠知道这是马匹可以携带大量的粮食。

  但是,红巾军士兵也要学习蒙古人的做法,争取出去十天半个月饿不死。每人身上在战事都带上十斤八斤的炒面或者干粮,这样就可以保证军队机动性,然后在从占领的州县就近取粮。

  这个时代的军队也都是这种补给模式,毕竟这个时代的运输能力有限。

  时间转眼进入兴定三年的七月,木华黎从应州集结五万军队南下,一路上连克代州,忻州,宁化州,八月重兵围住太原城。

  金庭元帅左监军乌古论德升据城坚守太原,城垣被蒙古人攻破,他就植栅拒敌。

  乌古论德升将家中银币及马匹分赏给金军将士,并力死战。蒙古人攻破城西北角入城,乌古论德升又联车塞路拒战,三次打退蒙军。

  蒙军矢石如雨,金守陴兵不能立。城破,乌古论德升回府署,对姑母及妻子说:“我守此数年,不幸力穷”。自缢而死,姑母及妻也都自杀。

  木华黎留攸兴哥镇守太原,蒙古军继续攻掠汾州。汾阳军节度使兼经略使兀颜讹出虎战死。

  九月,蒙古军攻掠绛、潞等州,向平阳进军。此时胥鼎已经被宣宗召回南京汴京,李革与权元帅左监军完颜从坦守平阳。

  太原失陷,完颜从坦上奏说:“太原已破,就要危及平阳。河东郡县失守,都是由于驻屯兵少,援兵又不到的缘故。平阳是河东之根本,河南之藩篱。请并怀、泽、绛州之兵以实潞州,调泽州、沁水等地兵并山为营,以为声援。”

  蒙古兵迅速到达平阳城下,平阳被围,城中驻兵不满六千。金兵屡次出战拒敌,旬日之间,损伤过半,援兵不到。

  蒙古兵逼近城北濠垣,提控郭用力战被擒,坚持不屈,被害牺牲。副将李怀德缒城出降,平阳城被蒙古军攻破。

  官员们请李革上马突围,李革说:“我不能保此城,何面目见皇帝,你们走吧!”李革和完颜从坦都自杀殉国。

  太原、平阳相继失守,河南的藩篱丢失了。

  当李忠接到太原、平阳陷落蒙古人手中时,也是大为吃惊。木华黎仅以五万人就接连攻下太原和平阳两座河东重镇,直接威胁到了河南。

  在木华黎在应州集结时,李忠和李思温就讨论了蒙古人的战略意图。

  蒙古人这次避开河北一带不管,而是集中兵力攻打河东,原因也是因为河北一带到处都是难啃的骨头。真定府的武仙,还有河间府的移刺众家奴,手下都有五六万人的军队,虽然移刺众家奴丢失了沧州而且也损失了很多兵力,但是河间府人口众多,只要手中有粮食,招募三五万人的军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同时,木华黎在河北还要面对红巾军咄咄逼人的态势,依然处境艰难。

  索性,木华黎放弃河北,转攻太行以西的河东地区,那里的金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战斗力不强。

  而且,李忠认为木华黎也是懂得“战争经济学”,金朝一直顽抗到现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有河南,陕西和河东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源,这些州府遭到破坏的程度轻,不像河北和中都大兴府一带被战火破坏的面目全非。

  所以,木华黎将战火烧到河东,既可以抢掠大量的粮食,而且还能削弱金朝的力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900.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