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奋斗在南宋末年 > 第十六章 杨妙真二

第十六章 杨妙真二


  第十六章杨妙真二

  刘全看见杨妙真陷入了沉思,知道她也在犹豫不定中,然后淡淡地说道:“不如召集众将领一起商讨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

  杨妙真一听刘全的话有理,马上传令召集众将领来她营帐集合,她知道自己怎么选择都没用,首先要看看手下的人支不支持,如果他们不支持她的想法,那她做出什么决议都没用。

  不一会儿的功夫,大顺军的主要将领都来了,刘福,杨友,展微,张正中等。

  刘全也是将李忠和李全的两封信递给众人看了看,然后说道:“今晚叫大家来就是商讨大顺军的出路,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说。”

  众人看完信之后沉默了一会儿。

  展微率先开口了,“李全此人心术不正,我们投了他就一定不会被吞并了?他会把他的地盘给我们吗?谁都不会这么傻。李全让我们大顺军保持独立,但是在他的地方上一切都要受制于他人,更别说向别处发展了,所以我不同意去李全那里。而且从李全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统领的心思,我看此人一定想着吞并我们大顺军,只是现在说的好听,等到了他那里就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了。李忠信中虽然直白,但是也是事实,人家红巾军也没有义务白养着咱们,不归顺就赶你走,这说的非常明白了,没有直接缴你的械就不错了。”

  “你这说了半天到底说出一个办法来啊?这些大家都懂。”这时张正中开口道。

  展微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不行我们再潜回密州,然后上山当绿林,他李忠也不是从绿林走出来的吗?我们再从头来一遍。”

  “不是还可以投奔南宋吗?宋与金是世仇,到时我们投奔他们,一定可以得到一个栖身之所。”这时有人说道。

  张正中直接说道:“南宋和金朝有什么区别,奸臣当道,再说我们去了,人家会不会把我们当回事,弄不好把咱们当成乱贼也说不定。前些年的那个韩侂胄,一心为南宋攻打金朝,但是后来怎么样了?不是迫于金朝的压力被自己人给砍了,然后头颅被拿来乞和了吗?最终还是金人追封他为“忠缪侯”,安葬的,真是让天下人耻笑。尤此可见宋朝的懦弱,没准我们投了宋朝之后,金人一纸文书,宋人就把我们给全砍了,然后将首级送与金人了。”

  众人听了张正中的话后之后也陷入了沉默,一时没有了主意。

  这时刘全朝刘福说道:“刘福,你怎么想。”

  因为刘全看见刘福一直在那里沉默,于是便问道。

  刘福身体一滞,然后犹豫了一下说道:“统领,元帅,我刘福那也不想去,我刘福已经决定去投红巾军,就留在这里杀女真狗。”

  刘福的一句话顿时让在场的众人大吃一惊,然后都看着他。

  刘福然后又说道:“统领,大帅,如果不高兴的话,那现在就把我砍了,刘福无话可说。”

  刘福说完之后就沉默了,似乎是在等待着杨妙真和刘全的决定,是否杀他。

  杨妙真和刘全听见刘福的话之后也是一滞,然后刘全说道:“刘福,说说你的想法。”

  刘福看杨妙真和刘全没有下令杀自己,于是说道:“这些日子,陆续有兄弟逃出来,回到营中,从他们口中我也听说了那面的情况,听说咱们大顺军将士的尸体已经将胶河给填满了。”说到这里,刘福全身有些颤抖。

  然后继续道:“几十万人啊,可是里面有多少人是有武器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民,都被女真狗给残忍地杀害了。但是这就和我们没有关系了吗?我们高举大义,百姓纷纷来投,但是我们给百姓带来了什么?百姓为我们献出了一切,换来的是尸骨不存,我们今天众人在这里讨论大顺军的出路,我刘福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在讨论在场大家的出路罢了,只要保证大家以后有兵有权,可以过上好日子,就选择投奔谁。我们早就把我们的大义给忘了,早就把我们身后那些逃出来的士兵给忘了。他们中有多少人的妻儿都没有逃出来。可是现在我们却在讨论我们自己的出路,将来的荣华富贵,我刘福的这条贱命今生不求什么荣华富贵,只想痛快地杀女真狗,最后不就是变成一块烂泥吗。”

  在之前红巾军来大顺军军营送粮食时,刘福就被红巾军所折服,知道这是一支真真正正地杀鞑子的义军,于是便有了投奔之心,之后的几天他也是多次到莒县暗中观察红巾军,红巾军的一举一动也是深深地印入了他的心中,更是坚定了他投红巾军的想法。

  刘福的话说完之后,杨妙真等人顿时都震惊了,他们没有想那么多,但是听完刘福的话之后发现他们都错了,从始至终他们与其说是在讨论大顺军的出路,不如说是在讨论自己的出路,讨论着怎样不被吞并,有自己的底盘等等,从来没有想过手下的士兵,他们投奔这里那里,手下的士兵得到了什么?他们还是要在最前面厮杀。

  杨妙真听完刘福的话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然后幽幽地说道:“刘福说的对,我们已经忘记了咱们的大义了,从来没有为手下一万多大顺军士兵们考虑过,他们难道就心甘情愿地跟着咱们走吗?”

  众人都沉默了,深深地愧疚涌出心头,身份的转变让他们慢慢地忘记了一些东西,也逐渐地自私起来,想问题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来没有考虑过手下的士兵。

  最后大顺军众将领决定明日先试探一下红巾军的态度,然后再做打算。

  众人离去之后,杨妙真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身边的李全突然说道:“投了李全那里也不一定会比现在好,到时弄不好处境会更加困难,不如直接投他红巾军算了,而且看红巾军也是能打的义军,还高举着‘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大义。”

  杨妙真听完李全的话之后,心情好了一点,然后又担忧地说道:“就是不知李忠真是一个义士君子,还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小人,如果他是后者,那我就是死也不会投他的红巾军。”

  刘全也是微微皱起了眉头,他们对李忠信中的语气不是很生气,李忠直白的表述反倒显示了他的真诚。

  刘全随后说道:“是君子还是小人明天我们可以试探一下他,便知道了。”

  翌日,莒县城二十五里外的沭水驿站,这个驿站因为建在沭水河边而得名。

  李忠带着刘二祖、郝定和李寿甫还有崔天佑等人一行三百多人来到了这里,此时他们正在驿站不远处的一条水渠中奋力地挖着水渠中的土石。

  李忠将一块较大的碎石搬开,然后起身直了直腰,朝身后的一个中年男子说道:“燕宁,莒州种两季麦子可行吗?”

  之前泰安的田地种两季麦子,但是第二季麦子的产量很低。李忠了解之后得知,现在的这个时代的山东气候要比他前世冷很多,而且现在的小麦的品种也没有他前世那么好,所以很多百姓在种完一季庄稼之后,就会选择再种一些菜类或者是豆子,这些生长周期短一些,即使遇见突然的气候变化也能保证有一些收入,总比种两季小麦要强。

  燕宁是莒州为数不多的汉人地主之一,在李全占据莒州之时就邀他出仕,投奔义军,但是燕宁回绝了,李全也不好说什么,燕宁没有看好李全的为人。

  等到红巾军来了之后,燕宁果断地投奔了红巾军,而且将自己的家奴和土地全部捐献出来。

  燕宁身在莒州,对西面泰安的红巾军自然是了解不少,尤其是对红巾军“驱除鞑虏,光复中华”的大义所吸引。

  他本身就愤恨女真的统治,早就想在这乱世投奔一方势力,然后轰轰烈烈地干一场,但是李全的为人让他不喜,而且他心中早就有投奔红巾军的意愿,于是当红巾军来到莒州之后,立刻赶来相投。

  燕宁笑了笑,然后说道:“不行,种两季庄稼太难,但是可以种一季庄稼然后再种其它的,都统,只要将泰安和莒州的土地多开垦一些就足够种了,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燕宁的话得到了李忠身边人的赞同,要是将泰安和莒州的土地都开发出来,那么以这两州的人口绝对不够,起码是现在的一倍还要多的人才能种过来。

  李忠也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生产效率低,主要是生产工具落后,如果有他前世的那些设备来种植的话,再多的土地都能种出来。

  但是,现在的农户种地主要是人力和耕牛,现在最重要的耕牛,李忠手中却没有多少,平均下来每十几户才有一只耕牛,所以现在想种太多的地也是不可能的。

  红巾军治下禁止宰杀耕牛之类可以耕地或者拉车的牲口,于是红巾军制作铠甲需要的皮革也是越来越稀缺,这个时代铠甲制作中皮革的需求量非常大,皮革的主要来源就是牲口。

  李忠就想起了明清时期的棉甲了,便在奉符的作坊中领着工匠尝试制作了一下,制作完成之后,试验一下,发现非常好。

  棉甲防护效果可能照铁甲差一些,但是丝毫不逊色皮甲,而且棉甲制作简单,红巾军众将领看过之后也是大喜,他们都清楚这对红巾军的重要性。

  李忠按照明朝史记中记载的方式制作的棉甲,先是用七斤棉花,然后附上棉布,做成棉袄的样子,再用粗麻线缝实,浸入水中,然后取出铺平踏实,晾干,最后在附上铁片,一副棉甲就做成了。

  这样制作出来的棉甲只有铁甲的一半重,而且防御性也非常好。最主要的是制作的材料简单,可以批量生产,而且制作简单。

  在奉符的作坊中,崔天佑安排制作棉甲的人都是女子,这样也可以节省出大量男丁,而且这些女子都是红巾军的家属,他们也愿意在作坊中做工,这样可以挣得更多的粮食。

  红巾军占领莒州之后,一边巩固城防,一边开始丈量土地和统计人口,崔天佑于是又忙个不停。

  但是统计下来发现,莒州的人口还不到泰安州的一半,整个莒州统计下来只有两万户,和泰安州的五万户相差太远。

  这主要是因为莒州这几年兵祸太多,杨安儿和李全的农民军在这里闹腾了好几年,而且前几年鞑子还来过密州和莒州一带,所以人口减少的厉害,男丁更是少得很。

  红巾军在这里又征兵五千,这五千人中只有两千多是从莒州招募的,其他的都是在从密州逃过来的流民中招募的。


  (https://www.diandingorg.cc/lyd228909/1561881.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www.diandingor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iandingorg.cc